关于提高小学低年级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4月第11期   作者:杨碧娟
[导读] 基于社会主义市场背景,如何加强德育教育一直都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内容
        杨碧娟
        广东湛江市遂溪县第二小学 广东湛江 524000
        摘要:基于社会主义市场背景,如何加强德育教育一直都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内容。尤其是在这些年之中,相关研究变得越来越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满足广大年轻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时候,就要尝试从多个层面入手,以此提升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水平,进而为学生的发展带来帮助。本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小学低年级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对于提升教育有效性的方法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小学教育;低年级学生;德育教育;实效性
引言:对于德育教育而言,可以看作是提升学生道德素养以及树立良好价值观念的主要方法。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对其展开有效引导,就能帮助其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普遍德育教育都存在一定问题,使得教育工作的开展无法达到预期。因此,相关教师就要调整教学模式,进而提升教育的实效性。
        一、小学低年级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德育教育缺乏重视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理念造成的影响,普遍小学对德育教育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单纯觉得学生们只要学好知识,在考试取得好成绩即可,使得德育教育的价值没有发挥出来。即便一些学校设置了德育课程,往往也会将其当作是形式课程,只是单纯按照大纲的要求为学生们传递知识,而没有尝试对学生们的道德素养展开培养。如此一来,不但未能在价值观的塑造方面为学生提供帮助,而且使得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所下降,继而影响了个人发展。
        (二)缺乏合理规划
        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很多学校并未将其纳入重点计划里面,使得相关工作的正常开展受到了诸多限制,不仅力度不足,深度也有所缺失。尤其是教学规划极为不合理,在初期阶段,教师还会按照要求逐步进行内容传递,而在进入后期阶段之后,由于需要给其他文化课让路,教师就会强行加速。如此一来,教学的效果自然很难令人满意。
        (三)过于注重形式化
        从目前来看,很多教师对于德育教育工作的认知有所偏差。在授课的时候,采用的教学模式极为形式化,从未将学生的主动性考虑进来。整个课堂中,既没有提供一定的真实案例,也没有和学生们展开互动,更没有开设一些趣味性活动。如此一来,学生们的学习工作就会变得极为被动,缺少足够的参与感。如此一来,教学工作的效果自然无法令人满意[1]。
        二、提升小学低年级德育教育有效性的方法
        (一)开展个性化德育工作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一直都是其中的主体人物。每个学生由于所处的环境有所不同,知识水平也完全不一样,因此有着自己特有的人格和思想。为此,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就需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以此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其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进而提升个人水平。
        例如,当前学生普遍都以独生子女为主,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们就会变得较为自私,感觉全世界都要以自己为中心。为此,教师在进行个性化教育的时候,就可以尝试加入一些心理学层面的内容,为学生们提供心理辅导。由于不同学生遇到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因此教师就要抽出足够的时间,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为其提供帮助,并作出有效引导。此外,教师还能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专门设置一个具有生活化特点的真实情境,让学生们各自扮演一名角色。由于各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十分突出,学生们在参与过程中,自然能够有所感受,了解不同人的思维方式,从而对他人有了更多的理解。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会懂得尊重他人,使得德育教育的价值全部展现了出来。


        (二)采取游戏教学的方式
        德育教育工作一直都是较为枯燥,很多学生都感到十分无聊。毕竟这些知识内容都很抽象,学生们很难做到快速理解。为此,加深就可以尝试将游戏的方式,引入进来,以此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其感受德育教育的乐趣所在,从而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目标。
        例如,在对德育教育的相关规范展开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班级中开展“问答接力”的小活动,教师基于本堂课程学习的相关规范,向A学生进行提问。A学生在完成回答之后,通过随机的方式,找到B学生,同样基于本堂课程的知识进行提问,以此类推。直到某一名学生没有答出来,其要上台给大家表演一个小节目。游戏活动占用的时间不长,并不会对正常的教学工作带来影响。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形式显然更具趣味性,能够有效满足学生们的基本需求,让其更好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完成相关知识记忆,加深印象,继而使得教学实效性得到增强[2]。
        (三)注重社会实践工作
        知识内容的学习本身就是为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此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师就要给予学生们足够的机会,让其参与到实践练习之中。只有真正做到了实践,学生们的责任感意识才会得到强化,明白德育的价值和意义,并能以较高的标准自我要求。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开展实践活动的时候,理应确保和近期学过的教学内容有所契合,同时要参考学生们的年龄特点,毕竟低年级学生较小,若活动难度过高,学生们无法完成,自然很难保证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带着全班学生们前往周边的社区之中开展实践劳动,为街区进行清洁。同时,教师还要告诉学生们,我们所有人都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只有社会环境良好,我们才能更好地生存,大家看似在给他人打扫卫生,其实也是在为自己工作。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会认识到环境保护的意义,同时明白劳动的真正价值[3]。
        又如,教师还可以带着学生们到周边的企业或者工厂中进行参观,了解人们每日都是如何工作的,感知他们的辛苦。同时教师还要引导,所有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大家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就是为社会做贡献。因此,未来大家也要好好学习,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为之努力。如此,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必然会得到提高。
        (四)充分利用身边榜样
        小学生对外部环境的认知偏少,很容易被其他事物所感染。如果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其就会变为一个正直的人。反之,如果受到了不良教育,其性格也会随之变化。因此,教师就可以在班级里面给学生们树立一个榜样,以此作为学生们的参照物。通过该人物的品德理念,对周围人群进行辐射,促使其他学生被其所感染。
        例如,教师自己就是学生们最好的榜样,因此教师就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每日按时到岗,不迟到不早退。对于教学任务,一丝不苟,对于学生们的求助,也会尽自己所能予以支援。这样一来,教师的个人形象就会被树立起来,从而成为大家争相模仿的对象。
        又如,教师可以在班级中选择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让其担任课代表,同时让大家向该名学生学习。由于小学生的竞争心很强,渴望在各个方面与他人一决高下,为了赢得教师的认可,自然也会对自己提高要求,尝试在各个方面超过这名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们的综合素养就会随之提升[4]。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与学生们的个人成长有着诸多联系。早期在授课时,由于采用的方法不够合理,使得教学效果未能达到预期。为此,教师就要尝试调整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投入,以此提升教学实效性,促使其体会学习的乐趣所在。如此,学生们的综合水平就会达到更高层次,为其发展带来了诸多益处。
参考文献:
[1]陈鹏军.对当下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2):165.
[2]张子梅.新时代关于提升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000(007):99.
[3]利开伟.新时代下提升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中外交流,2019,026(013):157.
[4]朱丽娜.关于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的思考[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22(2):00012-00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