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长文”的教学策略——以民间故事《牛郎织女》 为例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4月第11期   作者:1曹艳2杨俊生
[导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长文的教学经常困扰着一线的老师们,在长文的教学中

        1曹艳2杨俊生
        1襄阳第一实验小学
        2襄阳技师学院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长文的教学经常困扰着一线的老师们,在长文的教学中,教给学生恰当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熟练把握文章的结构,熟悉文章人物形象的刻画,运用复述课文的方式了解故事情节,通过朗读、想象升华对故事感情色彩的理解。
关键词:长文  教学策略 《牛郎织女》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篇幅较长的课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长文”。“长文”是指那些文字多篇幅长信息量大的课文。一般来讲,我们把第二学段在八百字以上,第三学段在一千字以上的现代为称作“长文”。新版部编教材中长文所占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多,五年级上册教材中就有多篇长文。长文的信息量大,这既是教材编写的优点,同时又是对教师的巨大挑战。这对教师解决文本和处理教材的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解读长文也就是寻找和选取教学点的策略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读能力尤为重要。在长篇课文的教学中,怎样实现课堂40分钟的有效教学,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思考。长文虽然篇幅长,但其有自身的优点和特点,我们要学会从这些特点中寻找突破口和切入点,从而达到提高长篇课文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今天我就以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为例,浅谈长文的教学策略。
        《牛郎织女》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故事之一,故事讲述了牛郎从小遭受哥嫂虐待,和老牛相依为命,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和织女组成了幸福美满的家庭,生下一儿一女,可是他们却被王母娘娘用一道天河相隔拆散,从此天各一方了,最终王母娘娘拗不过他们,允许他们每年七夕相会。《牛郎织女(一)》是故事的前半部分,《牛郎织女(二)》是故事的后半部分,在内容上两课连起来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但两段故事却各有侧重,前一课以牛郎的成长经历为主,展开情节,织女在天宫的生活情况作为插叙。后一课以织女的经历“婚后生活-被王母抓走-极力抗争”为主展开,王母娘娘酒醒后的情况作为插叙。本文以《牛郎织女(一)》为例。
一、从结构入手,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
        《牛郎织女》这一课虽然篇幅较长,但结构非常清晰,它的结构可以概括为:童年-成人-成家。所以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篇课文,通过小标题的方式理清整个文章的脉络。本文主要讲了四个小故事,我先给出学生第一个故事,相依为命,然后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按照我给出的模式,学着概括每个故事:童年生活-相依为命-初次相遇-结为夫妻,学生在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的同时,掌握了课文的主要结构。
二、从人物形象入手,整体感知故事的发生发展。
教学设计片段:
1、整体感知人物形象:说说在你的眼中,牛郎和织女分别是怎样的人,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表达?想好了写下来。
学生:织女勤劳善良、心灵手巧……
牛郎憨厚老实、勤劳善良……
2、细读人物。
(1)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描写牛郎和织女的有关句子,(2)指名学生说出相应段落。
指导:描写牛郎的句子:古时候有个孩子爹娘都死了,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他没名字,人家见他每天放牛就叫他牛郎。
(3)读了这段话,你想说什么?
学生:牛郎很可怜,命运悲惨。
从哪里体会到的呢?指导学生抓住“都死了”、“很不好吃”,“剩饭”、“穿破衣赏”、“在牛棚里睡”“没名字”等词语来体会。


(4)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古人说:父母不在,长兄为父,老嫂比母。这句话阐明了兄长肩负着教育培养弟弟妹妹的责任。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衬托牛郎的可怜。课件出示描写织女的句子:
原来姑娘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得一手好彩锦,名字叫织女。天天早晨和傍晚,王母娘娘拿她织的彩锦装饰天空,那就是灿烂的云霞,什么东西也没他美丽。课件出示彩霞图片,学生欣赏彩霞的美,从而体会到织女的美丽和心灵手巧。
        人物形象分析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人物形象分析有助于学生语文技能的提高,通过把握牛郎织女的人物形象,可以帮助学生迅速熟悉故事情节,了解牛郎童年的经历,成长的艰辛以及和织女相见之后相互倾心的情节。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形象特别鲜明,他们的形象是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表现出来的。在这篇课文中,孩子们同时关注到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形象——老牛,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我发现他们对老牛的理解是很到位的。我们知道老牛在牛郎织女的相识、相知、结合,直至牛郎携子追赶的过程中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我们走进老牛的精神世界之后,会发现他的“感恩”,“报恩”行为也在感动着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品味完老牛的人物形象之后,我们收获了一份感动,同时也更融入到故事情节里面去。
三、从复述课文入手,把握全篇。
        复述课文是在对整个故事有了具体的了解之后,对全文的一个整体把握,也是学生要提高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在民间故事的教学中,大多都要求复述课文。复述课文,必须在读通、读熟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我在指导学生复述《牛郎织女》时,让学生按课文的段落层次一段一段的进行,这样降低难度,有简到难调动学生复述的兴趣。复述前先指导学生练习复述提纲,供复述时参考,如:童年命运——相依为命——老牛指点——互相结合。学生一段一段的进行复述,积极性比较高,在此基础上鼓励全文复述,这样完成了复述课文的任务之后,学生才真正掌握了牛郎织女这个故事的全脉络。既锻炼了学生的复述概括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又走入了文本,走进了语言文字,体会到主人公的情感。
四、从朗读入手,把握课文的感情色彩。
        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牛郎织女》是一个广泛传播的民间故事,而民间故事的内容一般比较浅显、易理解,但情节比较生动,高潮迭起,人物形象鲜明,比较适合朗读能力的训练。朗读要实现有感情,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循序渐进,要有层次性。一般要经历读通、读懂、读出感情这三个过程。首先要读通、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打下基础。然后把朗读和感悟相结合,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理解牛郎从小生活的不易,理解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的感人情节,更深刻的了解到织女渴望在人间寻找自由,寻找快乐生活的美好愿望。最后,牛郎和织女的结合就变得水到渠成。再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的重点语句,最后抓住这些重点词句,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
五、从想象入手,拓展和丰富故事内容。
        叙事性作品都有简单处、省略处、概括处,这些就给了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在《牛郎织女》这篇课文中,课后练习题给了我们提示和要求。题目要求发挥想象,把下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并和同学演一演。
1、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
2、仙女们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
学生再将这两个情节进行补充时会最大限度地将学习兴趣点、认知点、冲突点和言语训练点叠加在一起。哥嫂对牛郎不好,牛郎却对老牛好的语境中,男生擅长以牛郎的口吻讲故事,将自己的趣事、苦事、伤心事,一股脑告诉老牛。而仙女去人间的情节,他们的所观、所感,女生则比较擅长。经过同学们的想象和叙述,我们不仅更加了解了故事情节,体会到了人物形象,同时也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最高明的雕塑家是把石块儿的多余部分恰到好处的凿掉的人,而最好的老师应当是那些删繁就简为孩子成长指明捷径的人”。长文的教学,看似篇幅长、难度大,无从下手。但只要我们引导得当,方法适合,就会为长文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然后不断丰富这条线索的枝叶,让学生在语境中,在层层阅读中加深感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提升语感,拓展思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