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小莉
四川省南充市西华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四川 南充 637000
摘要:在国内教改持续推进的同时,国内素质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应当用以生为本的课堂模式,按照自主、合作、探究的模板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学习意识。为了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实现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效培养,本文将以初中语文为例,结合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科特征,提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思路,旨在获得更好的语文教育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教育手段
前言:温儒敏教授对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解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新时期背景下,语文教育必须体现核心素养的追求。当前很多语文教师仍在以应试教育方式进行教学,只考虑学生考试分数,不在意学生的核心素质培养,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今后的素质培养。初中语文教育中,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出众的综合素质。
一、初中语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意义
为了分析整体问题,需要站在特定角度研究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哪些意义。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核心素养的培养,除了具有独立意义之外,学生本身的能力客观差异,导致学生平时的学习和成长是不平衡的。教师如果只是考察学生的分数能力,必然会出现教育不公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发展和成长。语文教师需要尊重学生能力差异,增加对于学生的了解,按照学生情况,选择对应的教学手段,在因材施教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意识。此外语文学科本身涉及非常广泛的内容,综合性很强。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才能让学生获得很好的发展。当前有一些教师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只在乎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水平与考试成绩,没有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教学。学生不仅无法表现出学习兴趣,甚至影响了学生学习效率与教师教学效果[1]。教师需要解决这一问题,改变传统观念,完成学生核心品质培养。
二、初中语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思路
(一)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做好德育要素渗透。因为语文和德育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德育教育同样属于核心素养教育中很重要的事情。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2]。学生的核心素质,关系到学生以后进入社会时的能力与成就。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是践行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执行者。教师如果能够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优良品格,就能体现出教育应有价值。语文教学期间,教师需要做好正能量信息的传递,体现教育应有作用,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在循序渐进中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
比如在《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课本中的内容作为引导,让学生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明白了可持续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开始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表现,主动保护环境。
教师应当利用语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责任感。
比如在学习《壶口瀑布》的时候,教师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还要让学生意识到环境问题和每个人都有关,学生需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随意抛弃垃圾。教师不仅要做好课文讲解,同时还要用实际行动,带领学生参与到环保活动,感受环保意义。
(二)做好理论与实践比例的控制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要引导学生,让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探索能力培养。语文教师需要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道德修养,让学生表现出学习积极性与热情。
语文教学期间,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的控制十分重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到一起,体现以生为本,让学生能够自主总结学习内容,使学生有足够的探索空间和契机。比如教师可以用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实践学习当中,合理使用理论知识。
教学前,教师可以配合使用教学情境,按照学生情况,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在学生能够完成任务以后,此时就能掌握文章知识。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让学生多阅读一些课外材料,增加学生阅读量,拓展学生知识面,让学生在写作中多思考,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比如在学习《背影》一课的时候,这一课讲述的是作者出行前,作者父亲送行的场景,用作者父亲的细微动作表达父爱的特殊表达方式。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语言先描述一番平时和父亲如何相处,在自己难过和受伤时候父亲又是怎么做的。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让学生编排情景剧或是直接表演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知识代入感,拉近生活与书本知识的距离。
(三)归纳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语文是一门和学生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不过在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下,很多教师往往只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知识,只要能够应付考试即可。这种教学方式缺少现实意义的同时,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正常情况下,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启蒙与培养[3]。并且,教师还要做好教学资源整理与归纳,将学生生活与教学知识结合到一起。为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和学生保持更亲密的互动,与学生建立充分的交流,要了解学生有哪些兴趣点,并使用生活中的资源完善教学过程、补充教学素材,让学生充满兴趣的学习知识。
初中时期,语文教师教学的时候,需要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结合到一起。条件允许情况下,需要使用多媒体技术整合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知识理解。
比如在《社戏》的学习中,教师需要先介绍这篇课文的背景以及地方戏有哪些特征。之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结合课程内容与生活情况,深入体会文章中表达的思想。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接触各种文化理念与知识,进而形成良性循环,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的学习语文知识。
结语:从目前的教学状况来看,传统应试教育并不适合当前的学生学习,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语文教育中,教师需要围绕核心素养要求,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以及社会适应力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知识使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杜丽萍.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中考及教学审视[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3(02):176-178.
[2]张聚仓.核心素养下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J].文学教育(下),2021(03):147-148.
[3]王锦亮.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下),2020(08):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