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萍
广州市天河区东方熹园幼儿园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我国当代社会,对新生一代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人。这要求当代幼儿教师应将幼儿德育工作作为幼儿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工作具有显性和隐性显著特点,本文抓住德育工作中较为常见的“偷拿”行为,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有针对地通过原因分析、寻找理论基础、实例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罗列方法、跟踪教育等方式帮助幼儿在性格塑造关键期树立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通过幼儿不断实践及教师正确地引导,使幼儿的身心发展及道德水平日趋积极向上。
关键词:德育教育、学前教育、偷拿行为
引言
偷拿行为是存在于部分幼儿身上的一种不良行为,根据本人对不同工龄的新、老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几乎每一届的幼儿中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偷拿行为,这一现象说明偷拿行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果不及时进行娇正和预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和良好的道德基础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会对幼儿的全面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虽然幼儿各种德育方面的问题是近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但对幼儿偷拿行为研究并不多,查阅以往国内、外研究文献,涉及幼儿偷拿行为的研究在中国知网平台和相关文献上显示为20篇左右。在已有文献上多以论述及理论为主要分析对象及论述,较少将理论结合实际进行分析、论证,使工作在一线的幼师群体较难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及参考。本人主要通过梳理已有研究成果,运用《幼儿园工作规程》及学前幼儿年龄发展特点等相关理论分析幼儿偷拿行为背后的原因和矫正的对策。本人通过实践工作中,不断反思、请教、研究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阐述不同阶段的使用策略及矫治方式,将理论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使幼儿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不断巩固及复习物权归属,最终达到幼儿在幼儿园阶段树立正确的待物思想原则。
一、研究必要性 解决根本问题
在我国强力支持教育的基础上,做为一名平凡的学前教育的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向着专业化发展。在每天的岗位上,发现身边具有研究价值的方面是教师必备的本领之一。在新一轮的小班中,出现此种行为偏差的儿童数量或多或少存在着,偷拿行为在短期内看似不会出现严重后果,但在幼儿身心各项发展必将带来隐性影响,导致认知偏差等行为障碍。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德育只作为一种融合性强的学科。当幼儿出现偷拿行为时,幼儿教师在处理过程中,多以口头警告、退回、家园配合等方式进行简单处理,这有可能会抑制儿童的偷拿行为,而忽略从根本上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及物权认知的重要启蒙阶段。由于家长对幼儿心理特征的不了解,家长的介入可能会导致事件加重,使幼儿的身心向着不利的方面发展。通过科学地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了解皮亚杰提出的自我中心理论,幼儿倾向于在学习环境中坚持行为表现目标,尽力使自己表现出色,获得正面肯定和赞扬。幼儿的实体理论学习观,尊重幼儿发展特征,挖掘幼儿可理解及接受的科学方法从根本上解决幼儿的偷拿行为,让本人决定用拟人化的方式帮助幼儿了解物权及纠正偷拿行为偏差真正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总结研究成果 阐明研究思路
新《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当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根据幼儿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研究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因此,当代幼儿教师应当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幼儿个体差异性,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三山实验向世人表明:幼儿思维的基本特征是自我思维模式,并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2~7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此阶段主要的特点是自我中心。自我中心主义指儿童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的倾向。在幼儿心中只有拿的概念,而没有偷的概念。简单地将成人认为的“偷”与幼儿心中的“拿”划上等号,是不尊重幼儿年龄特点的表现之一。尊重和理解幼儿是实践的基础,在实施行为前,教师首先要端正自我态度,接着用睿智的教育手段帮助幼儿矫正。如何正确指导个别幼儿的偷拿行为偏差,本人尝试咨询有经验的园长、老师,并主动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寻找相关理论基础。在活动开始前,本人对该名幼儿有了详细的性格特征的了解,尝试用适合该名儿童的“玩具找家”拟人化的任务引发对本次活动的兴趣,通过集体讨论“玩具的家在哪里”的力量,尝试让幼儿明白物权归属概念,再简化任务方法“玩具姐姐帮忙找家”,使幼儿投入到角色游戏中;减少任务步骤,帮助幼儿能够清晰地了解自己指定区域的指定任务。幼儿的偷拿行为在愉快的游戏中悄然被改变,但由于偷拿行为存在不定时发生的情况,定期的调动幼儿的“玩具找家”的愉快经验是非常有必要的,与幼儿之间建立联系,通过悄悄话、玩具姐姐来帮忙等游戏定期不断提醒及强化玩具的家的正确概念。活动开始通过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使幼儿能够主动维持对该任务的兴趣。在不断观察中,本人将玩具拟人化、简化有效任务等方法记录在册,通过对比已使用方法与理想方法之间存在的差距,找出更适合的提醒频率。使幼儿的偷拿行为不断弱化。
三、系列跟踪研究方法
案例背景1:某日早上,女孩A一大早就回园了,她主动从书包里把一个用塑料袋装有一个皇冠、粉色笔和小漏斗交到我的手上。她用那圆溜溜的大眼睛盯着老师,似乎在等待着老师的回应。这次之前,有好几次她从幼儿园的东西带回了家,前几次的时候,女孩A的妈妈在QQ上询问老师是否送了幼儿园的玩具给她?女孩A的妈妈很客气地向老师道歉并告诉她会在家里配合教育。在多次家长介入无果后。于是,教师努力地寻找方法希望能够真正地帮助到她。在一次恰巧机会,一位有经验的园长向我传授了她的经验之谈,于是打算试试。
案例分析1:了解幼儿年龄特征,偷拿行为往往始于学龄期,在幼儿园便出现未经许可随意拿别人东西。经常偷拿同学的学习用具或钱物, “顺手牵羊”成习癖时, 走哪里偷哪里, 甚至偷拿些毫无意义的物品。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低,缺乏良好的教育瑞士著名心理瑞学家皮亚杰认为,3 ~ 6 岁的儿童在道德判断方面不成熟,头脑中缺少对“道德”、 “人道”等概念的理解,不明白什么是道德或不道德的行为,也不认为不经过别人允许拿别人东西是不好的行为。同时幼儿期的道德判断主要是“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该阶段幼儿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在道德判断中盲目地服从成人的判断,成人认可的内容就是幼儿认可的。当 幼儿出现了偶尔的“偷拿”行为,成人没有及时对其进行教育,幼儿就会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得到认可的,是正确的,偷拿行为发生的频率也因而会增加。
学前教育是人的一生中的重要阶段,3岁的幼儿刚刚进入幼儿园,对身边的事物新鲜而且好奇,建立思想品德的关键时期,对幼儿早期进行适当的教育及引导,能够给幼儿的全面发展带来很大的益处,同时也为建构幼儿今后的学习品质及各项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德育教育旨在培养幼儿的思想和良好的修养,因此,品德教育在学前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重视学前阶段较高的可塑性,根据幼儿性格特点,坚持并跟踪幼儿品德教育,为幼儿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