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4月第12期   作者:丁逢昌
[导读] 小学语文教育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衍生出了新的发展方向

        丁逢昌
        博山区石马镇中心学校蛟龙小学,山东省 淄博市 255208
        摘要:小学语文教育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衍生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即更加突出德育教育的教育地位,实现小学生的全方位成长。德育教育作为思维意识领域的重要内容,是教育改革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本文笔者拟通过研究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的重要意义,随后着重分析了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最后针对这些教学现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望可以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实现立德育人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德育;小学语文
引言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由语言文字而深明其内容,具有裨于思想之提高,品德之修养。”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语言文字促进思想道德品质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必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是语文教育的目的。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德育工作,致力于不断创新改变传统落后的应试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思想性极强的课程,小学语文是在小学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有力途径。
1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在各大学校中素质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教学中德育教育更加明显,要求将德育教育有效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中有很重要的意义,比如就从语文这门学科的本质来说,对小学学生的思维以及对世界的认识都是有利于帮助学生的,这些中都结合一些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重掺杂德育教育是非常方便的。另外,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在青春期,对于青春期的学生,他们正是叛逆的时期。所以,老师要积极主动地进行德育教育,为学生制定合适的德育目标,优化教学,对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展开德育教育,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的积极影响,从而为社会培养更优秀的人才。
2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渗透与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和德育难以有效融合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中小学的语文教师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因此其具有丰富的语文理论学科知识,和创新性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都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思想品德渗透与教育要求教师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其最主要的要求是教师能将语文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互相融合。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看重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而对思想品德教学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而有时又会因为过分重视思想品德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语文文化知识教学,二者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融合,这对教师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都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与方法,充分考虑语文学科所具有的人文性和没开放性特征,以此来使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渗透教育进行完美融合,并在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性教学,以此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2脱离生活实际无法产生共鸣
        小学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人文主义精神,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从而联系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产生一定的感悟性思想。学生可以在生活中感悟语文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也可以从将语文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去。但是从当前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和教育观念时,采用的大都是说教的形式,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这就导致思想品德教育脱离了现实,直接导致学生将思想品德教育停留在思想知识层面而不会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践行,在这种情况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将失去其原有的意义,学生无法依据现实生活产生实际的共鸣,德育教育只能沦为形式教育。


        2.3语文德育教学缺乏个性,教学内容趋于政治化
        当前,我国很多教育工作者只是把德育教学当成小学语文教学的附属品,并没有在其中注入自己的灵魂,甚至部分教师会把德育教育与政治教育相联系,在其中注入浓厚的政治色彩,使得德育教育脱离本质,趋于形式化和政治化。语文教育与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区别,语文教育更具感性和具象,相反政治教育更偏理性和抽象。如果教师在语文德育渗透时偏离了德育的本质与内涵,使得德育教育单纯地变成政治教育,就很容易使语文学科丧失其自身的独特优势,更不用谈焕发语文德育教学的光彩。
3浅谈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3.1利用各种形式的教育内容,促进学生人格的提高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与思想情感有关的文章,且这些文章内涵比较丰富,都是经过相关专家严格筛选的。因此,针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各种文章,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并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教育知识,以此促进学生人格品质的提高[4]。同时,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积极采用多种教育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教育气氛,从而更加投入到课堂教育中。这个时候教师将情感教育知识融入其中,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从而提高自身品格,为实现综合发展打下基础。如教师在课堂教育中可以采用辩论、朗诵、演讲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起到提升学生上进心和自信心的效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能够正确面对竞争[5]。通过作文教育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记录下自己的内心情感,并通过文字方式来认识自己、鼓励自己、教育自己、反思自己,逐渐在生活和学习中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稳步成长。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记日记的方式和日常随笔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在之后加以分析和反思,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认识自己。
        3.2语文教育与集体主义精神教育的融合
        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的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谈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1]。
        3.3经常开展专题德育活动
        在开展德育教育方面,教师应结合自己的讲课内容,并尝试开展重点专项活动。例如,当教“第一次拥抱母亲”这课时,与孝敬父母有关的内容可为专项活动进行讲解。根据开展主题性质活动,例如以列举古今中外的孝顺父母的经典故事、名言,将语文中的人文性、知识性以及德育教育的严肃性、实践性相结合,可以增长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常识,又能对现实生活进行明确认知,更有效地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更好地理解道德的力量和人格力量,然后会在自己未来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走得更好、更远[2]。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小学教育中,教师要积极发挥语文教材的优势,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并着重对学生的人格和情感态度进行教育与引导,让学生不仅可以很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同时还能够提高自身修养,健全自身人格,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3]。
参考文献:
[1]邓爱勤.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渗透与教育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4}(07):254-255.
[2]李要喜.让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4}(07):264-265.
[3]丁新玲.在小学语文德育活动中培养学生人格的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21,{4}(25):200-2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