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花
广东省惠州市河南岸中心小学 广东 惠州 516000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书声琅琅是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技巧的指导,在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朱教仁教授也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可见,朗读对学生感受作品有很大的帮助。那么,如何教给孩子朗读技巧,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从事多年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在这方面努力探索,积累了一些拙见,下面就来谈谈我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朗读能力;培养;学生;教师
正文
一、指导学生练好普通话,咬准每个字音
朗读和说话不同,要忠于作品的原貌,要做到不添字、漏字、不回读,朗读时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确,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等都要符合普通话语音上的规范。而我国方言多,存在地区语言差异,很多小学生因受各种方言的影响,普通话不标准,朗读困难较大。部分方言是没有翘舌音的,比如广东方言客家话就没有翘舌音zhi、chi、shi、ri,只有平舌音zi、ci、si,闽南语没有前鼻音只有后鼻音,如an、en和ang、eng不分,小镇xiǎozhèn会误读成xiǎozhèng,而部分方言还“h、f”不分……所以,教师应指导孩子练好普通话,读准普通话的每一个音,课堂朗读若出现不规范的语音应及时纠正。还有儿化音如:花儿huar、鸟儿niaor,“一、不”的变调:一生一世yìshēngyíshì,“一”在四声前要变成二声,不三不四bùsānbúsì“不”在四声前也要变成二声,像这些儿化、音变等都需要注意读准,要符合普通话在语音上的规范。标准的普通话是朗读的最基本要求。
二、指导学生苦练朗读的基本功
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除了准确地读,还应掌握一些其他朗读基本功。
1.教会学生朗读时要用适当语速连贯流利地读。一般接近平时说话的速度,不唱读、不顿读、不拖腔控调,句子停顿要恰当。标点符号停顿时间由短到长为:顿号,分号,逗号,省略号(句号、问号、感叹号)。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而有些句子较长,结构也较复杂,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表达清楚意思,中途也可以作些短暂的停顿。如:长句“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这句可这样停顿。一般初步接触课文时先应默读,扫清生字和难句后再朗读,这样效果会更好。
2.教会学生要有节奏地、声情并茂(有感情)地读。什么是节奏呢?课文所表达内容由思想感情决定的快与慢、抑与仰、轻与重、虚与实等回环交替的声音形式,就是节奏。课文的感情基调,可分成以下几种节奏类型:轻快型、低沉型、高亢型、舒缓型、紧张型等,如:儿童诗《青蛙写诗》是轻快活泼型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低沉型的,诗歌《囚歌》是高亢型的......当然,一篇文章的基本节奏是就全局性、整体性而言的,并不是每一句话都符合。读的时候,要用合适的速度,注意语音的轻重,注意换气,做到抑扬顿挫,才能读好作品。
3.教会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还必须要注意自己的体态语言,比如: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动作等,朗读主要靠有声语言,但体态语言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若运用好了,可起到吸引、强化听众的作用,但一定要做到适度、自然、协调、优美,否则会起到反效果。
三、教师应注重示范朗读指导
哲学家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特别是小学生,他们还不会创造性地读,但他们的模仿能力却很强,他们朗读大部分都是模仿老师的。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教师范读,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可让学生朗读有样可依。当然,范读是随机的,要选择好时机。课堂上可以范读某个重点段落或学生难以理解把握的长句;可以范读课文中的标点停顿,也可范读句中的语气、重音、轻声、儿化等,可以为了解决难点突出重点范读一些重点句段,如: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对于描写夏天的这句“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学生较难体会那种茂盛,我通过领读,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再加上体态、手势语言,学生有榜样可以学习、模仿,便容易理解多了。实践证明: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能力就提高得越快。
四、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
朗读课文不能很枯燥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反复读,可以穿插使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领读、表演读、比赛读、配乐读、齐读、指名读、轮读、男女轮读、小组轮读、想象朗读、分角色朗读、配动作朗读等。
一般说来,低年级常运用轻声读、齐读,分角色读,以增强学生的读书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年级则宜采用个别读,默读,有利于静思默想,潜心思考。一节课中,教师可采用几种朗读方式交叉使用,但最好要以某一种方式为主。
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适合个人朗读,如《科利亚的木匣》;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或片段,语言生动的活泼的课文可以分角色朗读。比如:在《陶罐和铁罐》的教学中,可让女同学读陶罐的话,让男同学读铁罐的话,师读旁白,这样反复读了两遍。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起到了示范作用。让学生在自己的角色中,读得更投入,从而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现代诗歌在语言上,会给人以节奏感强,有快有慢,有抑有扬,富于节奏变化的美感,若让学生跟着音乐读,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还能读出诗歌的韵味来,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人的美好情感。我在教学《太阳是大家的》这一课时,选择钢琴曲《雪之梦》让学生配乐朗读,学生随着乐曲的跌宕起伏,找到了朗读的感觉,全身心投入到作品中,读出了自己的情感,收到了很好的朗读效果。
节奏感强,感情饱满的课文,尤其是诗歌,可进行集体朗读,如:《望天门山》、《夜书所见》等。而词句美好,含义深刻的课文,则需要教师适时范读或创设情境导读,如:《秋天的雨》。
低年级还适合配动作朗读,因为低年级的小朋友比较活泼好动,如果让他们规规矩矩地坐在那里朗读,恐怕很快就会不耐烦,我在教一年级同学朗读的时候,时常把课文配上动作,让小朋友站起来读,自由地比划自己喜欢的动作,头脑、眼睛、嘴巴、双手并用,这种方法低年级小学生很喜欢,朗读效果好。
五、注重朗读评价,增强学生朗读的自信心
评价也是很重要的,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老师的表扬。老师能在学生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朗读效果。教师运用恰如其分的评价语言,帮助学生找到朗读的最佳感觉,就能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所以我们应用心聆听学生的朗读,切实发现他们朗读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该给予肯定。老师要精心组织有效的评价语言,如:评价个人可以说“从你的表情,你的声音,看得出你真的用心读书了。”“听你朗读是一种享受。”“读得真好!我都被你感动了。”“会读书的人是最漂亮的人!”“你真会读书!我要向你学习!”“听她读,好像听广播一样,真好听!”分组朗读的时候,评价第一组可以说:“读的很好!”,第二组可以说:“读的不错!”,第三组可以说:“读的很棒!”……学生们在教师的鼓励中会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会更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朗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好的。语文教师要有耐心、恒心,采取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20
2.张颂.朗读美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