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任务驱动法”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2期   作者:孟素华
[导读] 提升中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是信息化时代对中职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

        孟素华
        武汉市交通学校
        [摘要] 提升中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是信息化时代对中职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计算机课程,在提升中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中职计算机课程在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方面的作用,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提升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益。本文将主要围绕“立足教材、着眼生活设计任务,彰显自主、适时介入完成任务以及聚焦结果、关注过程评价任务”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任务驱动法”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 “任务驱动法”;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运用  
        计算机课程是孕育中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一片沃土。但是,归因于部分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效益不够理想,所以导致计算机课程在提升中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的作用并不明显。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因此,为了着力提升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益,教师应该想方设法为中职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中理解、掌握以及运用各种计算机知识。
        “任务驱动法”,顾名思义,就是依托一些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学习任务,引领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生到熟掌握相关之后。鉴于此,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信息技术知识,精心设计一些学习任务,让这些学习任务成为学生实践的平台,成为发展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推手。下面笔者将主要从“任务设计、任务开展和任务评价”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任务驱动法”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任务设计:立足教材,且着眼生活
        以教材为焦点,以目标为导向,以学情为参考,以环境为依托,精心设计各种学习任务,是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有效运用“任务驱动法”的前提与基础。但是,既然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那么,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就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材,还应该着眼于生活。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够设计一些与中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学习任务,才能够让学习任务更加接地气。
        以教学中职计算机基础“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可以立足教材内容,着眼学生生活,设计这样一些学习任务。任务一:让学生自选主题,制作一份电子小报。任务二:让学生自主搜索、整理,并打印一份复习资料。在日常生活中,中职学生需要围绕“清明节”“端午节”“国庆节”“中秋节”等节日制作一些电脑小报,或者需要围绕“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题制作一些电脑小报。因此,“任务一”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积极性。“任务二”同样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学习需求打印一些学习资料。在打印学习资料的过程中,学生总是会遇到一些排版困难。通过完成“任务二”,学生的排版能力也就会得到明显提升。
        显而易见,教师立足教材,且着眼生活设计的学习任务,不仅能够引领学生准确理解教材知识,还能够助推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教材知识。


        二、任务完成:彰显自主,且适时介入
        在生本理念下,任务驱动法应该彰显自主,即教师应该鼓励、引领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然而,部分中职学生因为受制于自身认知能力,所以他们在自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一些困难。有些困难,学生经过一番努力,能够克服、能够解决,但是,也有一些困难,即便是中职学生绞尽脑汁、竭尽所能,仍然无法解决。在这样的时候,中职学生特别需要教师适时介入,并予以指导、帮助,助力他们克服困难。
        比如说,在教学中职计算机基础“EXCEL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引领学生熟练掌握“EXCEL”表格中的各种公式,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些学习任务。任务一:期末考试结束了,班主任教师需要统计分析全班同学各个学科的考试成绩,据此为下学期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现在,请你帮助班主任教师统计各个学科考试成绩的及格率、优良率、平均分等。任务二:教务处需要了解生源情况,先需要根据学生学籍信息统计“农村学生人数”与“城镇学生人数”,请你利用“EXCEL”表格中的相关公式,准确、快速地统计。
        在完成“任务一”与“任务二”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尽管公式输入无误,但是统计结果却出现了差错。对此,这部分学生一脸茫然,在这样的时候,教师需要适时介入,与学生一起寻找出错原因,并以改错为契机,提升学生熟练运用“EXCEL”表格各项公式的能力。
        三、任务评价:聚焦结果,且关注过程
        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是否兴趣浓厚、是否动力充沛、是否卓有成效……这一切,都与教师的教学评价密切相关。当学生对学习任务兴趣不浓厚时,教师及时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动力不足时,教师适时的评价能够让学生鸡血满满等。教师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时,不仅要聚焦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
        举例来说,当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制作电脑小报时,教师绝对不能够“坐等”学生制作完成电脑小报的结果,而应该时刻关注学生制作电脑小报的过程。通过时刻关注学生制作电脑小报的过程,教师就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完成电脑小报的过程中遇到的现实困难,并借助于及时有效的教学评价,助力学生摆脱学习困难。在评价学生制作电脑小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如,或让学生自我评价,或让学生互相评价。以多元且有效的评价方式为推手,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益。
        实践证明,在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时,教师既要注重形成性评价,也要注重终结性评价。通过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双管齐下,就可以显著提升学生完成任务的实效,以及更好地发挥学习任务在驱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方面的作用。
        总而言之,为了更好地发挥“任务驱动法”促进中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发展方面的作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师要在任务设计、任务完成以及任务评价方面多花心思、巧做文章。唯有如此,教师才可以让环环相扣、密切相关的学习任务成为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发展的有力推手。
参考文献:
[1]乔玮.浅谈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任务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 2012(35):251-252.
[2]钱岚.任务驱动法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数字化用户,2018, (4):1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