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
安徽省亳州市第七中学236800
摘要:作为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语文学科十分适合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新时代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自身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在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培养良好道德品质,通过高质量的初中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渗透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工作,为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路,以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简单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结合笔者实际教育工作经验,提出了有效的渗透策略供参考。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
当前许多教师没有考虑到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错误地认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和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工作,没有深入挖掘教材中体现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在教师错误的教学观念影响下,原本内涵丰富的语文课堂变得单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僵化,知识传授者与知识接收者的关系过于死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初中语文教学效果。
(二)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较为单一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同时,部分教师思想观念开始做出转变,但是由于缺乏德育经验及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教师采用的教育方式通常较为单一,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知识之间联系不紧密。教师习惯以口头说教的方式向学生讲道理,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这样的方式无法实现德育的基本目标,甚至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看,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只关注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再加上缺乏科学的心理干预技巧,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十分有限。
(三)功利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产生负面影响
教学评价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容易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桎梏,在实施教学评价时过分强调学生在分数方面的表现,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在制定教学评价标准时,教师习惯以分数的高低判断学生的好坏,实际上每位学生成长环境不同,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表现也各不一样,教师如果只强调成绩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一些学习用功却没有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容易受到打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重视互动交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在组织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此作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教师必须与学生保持在同一高度,避免与学生产生距离感,同时与学生保持紧密的沟通和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举一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当以自身广博的知识征服学生,将自身知识储备倾囊相授,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架构。
在生活中教师同样需要与学生保持亲密的关系,能够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认真倾听学生的内心诉求,帮助学生解决青春期遇到的各种苦恼。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影响下,学生愿意配合教师完成初中语文的各项教学活动,并且尊重教师提出的观点。
(二)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初中阶段学生认知事物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认知规律调整教学策略,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创设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将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带到课堂,在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创设情境之前,首先需要深入分析课文中蕴含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并提前准备与之相关的视频和图片素材,选择恰当的时机将素材呈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让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文章的语境和情感。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三顾茅庐》一课为例,教师在授课之前可以为学生播放经典影视作品《三国演义》中关于“三顾茅庐”的片段,要求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分析刘备、张飞等人物的主要特点,在视频的辅助作用下,学生能够从主人公的言行举止中发现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特点,感受到张飞火爆的脾气,创设情境是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从德育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人物特点帮助学生树立良好榜样,要求学生择其善者而从之;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时刻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像张飞一样火急火燎,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
(三)以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组织合作探究
探究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通过组织合作探究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知识。在小组合作讨论之前,教师应当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划分学习小组,要求学生在小组内部积极表达自身观点,并听取他人的意见,共同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此外,教师还应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学生布置明确的合作探究主题,既要体现语文基础知识同时也要结合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以部编版初中语文《鱼我所欲也》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翻译文章,让学生理解文章中讲述的主要观点,要求学生思考“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应当如何做出选择,思考生活中是否曾经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并将自身的成长经历分享给其他同学,深入理解文章中“舍生取义”的核心观点,这样一来,学生能够从课文中获得启迪,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此外,教师还应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场面,让学生学会取舍。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丰富初中语文教学素材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作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不断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充分重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打成一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并以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组织合作探究活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渗透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周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渗透德育内容[A].2016年2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
[2]詹娟.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渗透[A].“决策论坛——创新思维与领导决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