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淑艳
乌什县第二中学 843400
摘要:将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课程整合在一起,是进一步推动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进程的有效方法,能够丰富课程资源、活跃课堂氛围、创新课堂教学活动方式,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配合教师教学,自主学习与探究历史知识,最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为了实现整合目标,建议教师要根据历史课程知识内容,灵活使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导入、课堂教学活动、课程资源呈现等多个环节中,还能够支持教师开展重点难点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课程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本文对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相结合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历史;整合教学
1灵活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想践行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建议初中历史教师要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以信息技术支持各项历史课程教学活动,丰富教学活动形式,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课本中单一的文字与图片知识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际情况,借助信息技术引入生动、真实的历史视频资料,通过趣味动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促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趣味性,从而主动关注视频中的相关历史事件,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式教学。结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原始农耕生活》课程内容,考虑到本节课内容主要为“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情况,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了解原始农业的发展”“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等,由于这些内容与班级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为久远,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的情况,教师可以借助“小视频”中的“动画人物笑谈历史事件”的方式,将课程中的“河姆渡文化”“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以卡通动画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由“小火炬人(学校的吉祥物)”作为动画中的讲解者。通过这种趣味动画视频激发学生的观看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观看视频动画内容;在观看的过程中,班级学生能够逐步看到原始农业的各种工具动画模型、原始农业农耕生活的一天等,能够进一步了解教材中的基础内容,在“小火炬人”的趣味讲解中形成对原始农业的认知,加深对课程基础知识的理解,初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为之后探索历史知识奠定坚实基础。这种趣味动画的知识呈现方式能够改善原本课堂教学中“学生阅读教材中感到乏味”的情况,学生不再需要借助教材文字获取基础知识,而是在听“笑谈故事”的同时侧面获取各种历史课程核心内容相关的信息,从而实现对历史知识的获取,了解课程知识,还能够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力,进一步提升了课堂基础教学环节的教学效率,体现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教学优势。
2创新历史课堂教学,构建沉浸式历史情境
要想践行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建议历史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新颖的课程教学活动,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口语表达的方式为学生讲解历史课程知识,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但是语言表达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单一性,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意愿。因此,教师要深入发掘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借助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与VR眼镜设备,为学生构建真实、沉浸式的历史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事件中,以此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教学。结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程教学,教师将本节课的课程教学场景设置在多媒体教师中,让学生每人戴上VR眼镜。
之后,教师可以将提前准备好的“鉴真东渡”的历史教学纪实影片播放出来,同时配置汉语与日语的双语讲解,以此提升虚拟世界中的真实性,强化学生的体验感,让学生真正置身于“鉴真东渡”的场景中,感受这一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及具体过程。在学生开展沉浸式学习之前,教师需要提出“为何要鉴真东渡?”“是什么导致了唐朝时期的中外交流?”“但是的对外交流态度是?”“你能够说出鉴真东渡的目的吗?”等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当时的场景,体验“唐朝穿越之旅”,让学生以“上帝视角”思考这一事件对于唐朝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从而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辩证看待这一历史事件,辩证分析唐朝时期对外交流活动的诸多影响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构建沉浸式历史情境,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直观的历史事件发生过程,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从而驱动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索,促使学生在沉浸于历史场景的同时产生强烈的学习感受,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理解,感受历史事件对中国文化成就的影响,最终形成良好的历史发展与辩证分析观念,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凸显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教学的应用价值。
3适当留白课堂空间,支持学生独立思考探索
要想践行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教师需要适当“留白”,将更多的课堂学习空间与时间“让”给学生,促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历史知识,以此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强化整合式教学效果。结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程教学,教师已经组织学生参与了“沉浸式情境学习活动”,学生亲身体验到明朝时期高度繁荣的社会商品经济,比如:手工艺制品、科技发明、小商品经济、物品流动等,这种沉浸式体验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了班级学生的民族荣誉感与学习兴趣。此时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情绪契机,进一步提出“那么,致使明朝时期科技研发速度飞快、文学局面繁荣的原因包含哪些?根本原因是?”“明朝时期的小说具备哪些特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从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建筑的规模、结构,体现了当时的何种文化内涵?”“关于‘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你能够引入哪些相关的明朝时期社会制度、政治政策与理念主张?”等问题,以问题驱动学生思考,以问题为学生构架出充足的独立思考空间,促使学生能够结合刚刚看到的历史事件发生情况,根据自己的见解与认知发现思考,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事件分析能力、历史信息的提取与使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到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魅力,领略传统文化底蕴,以此实现历史课程教学目标,实现整合教学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融入信息技术,开展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有机整合,是推动历史课程改革的主要手段。在实际过程中,教师将信息技术渗透于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呈现丰富、真实的历史课程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大大提升了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踊跃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此外,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势,适当“让学”,将课堂的空间与时间留给学生,发挥“留白”效应,促使学生能够尝试着独立思考与探索,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实现历史学习目标。此外,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引入更多的历史资料,围绕课程核心内容进行延伸与拓展,从而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历史储备,进一步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课程整合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海龙.论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整合[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9):37.
[2]苏筱丽.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对策[J].成长,2019(3):92.
[3]陈通相.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3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