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南文化融入留学生《综合汉语Ⅰ》课程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 —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2期   作者:邵帅
[导读] 中国江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邵帅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 杭州 311300
        摘要:中国江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有着非常重要的思政教育功能。通过《综合汉语Ⅰ》课程中蕴含的中国江南文化知识,引导留学生感知江南文化、中国文化,促使学生理解学习语言和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留学生对江南文化、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使之逐步成为中国文化的讲述者与传播者。
关键词:中国江南文化;留学生;《综合汉语Ⅰ》课程思政;路径


一、中国江南文化融入留学生《综合汉语Ⅰ》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1.了解中国文化的需要。江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江南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慢慢孕育出开放包容,崇文重教等精神内涵,这些内涵对于当今时代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刘珣在《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也提到,不能把文化教学和整体教学过程分离,在教授留学生汉语的过程中离不开文化的教学。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学校地处浙江地区,是江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将学校特色及中国江南代表性文化融入留学生汉语课程的思政教育中去,可以为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提供载体,培养留学生对江南文化、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自愿成为江南文化、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2.帮助留学生增强环境适应力的需要。由于留学生在国别、宗教、文化、和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他们刚来到中国,面对不熟悉的地域文化,除了好奇、新鲜以外,可能也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在汉语课程教学中加入文化育人元素,帮助学生尽快融入当地文化环境,同时为更好地学习汉语创造必备条件。《综合汉语I》作为浙江农林大学为留学生一年级开设的汉语主干课程之一,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敲门砖,在课程中加入符合当地地域特色的江南文化元素,有助于留学生克服语言的障碍,帮助留学生增强环境适应能力。
二、中国江南文化融入留学生《综合汉语I》课程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
        1.挖掘整合《综合汉语I》课程中的文化育人元素。《综合汉语I》课程使用的教材为《HSK标准教程1》,教学内容包括语音(声母、韵母、变调、整体认读等);汉字(笔画、笔顺、偏旁、结构、汉字150个)、语言应用等。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汉语语音、汉字书写及语法结构等知识目标外,引导学生感知中国文化,培养文化认同感也是重要的课程素质目标。笔者根据教材章节总结出8大语言点(日常用语、日期、方位等)作为教学基础部分,7个主要文化育人元素(中国江南的茶文化、竹文化、丝绸文化等)作为互动环节,两者有机结合。通过学习汉语,了解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偏旁“?”的时候,可以向留学生介绍“竹”这个汉字,进而介绍竹制品、竹的精神内涵等;在学习生词“茶”的时候,除了讲授“茶”字的笔画、笔顺、偏旁、结构等,教师可以延申介绍中国的茶文化;在学习生词“衣服”的时候, 教师可以向留学生介绍江南最具代表性的丝绸服饰等。
        2.开展实景体验式教学。通过第二课堂进行语言操练与文化体验,提升汉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的文化认同感。例如结合学校特色,除了在课堂内讲授竹文化、茶文化等,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各种各样的竹子及竹制品、在茶园里亲自采摘茶叶等,让学生实景体验和感悟文化内涵。同时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一方面认同他们的文化,一方面有助于培养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感。
        3.利用文化培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江南文化中除了竹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等具代表性的元素外,开放、包容、守信、创新、与时俱进等特质,在当今时代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今天留学生能感受到的“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高质量的发展,都渗透着江南文化中积极向上、知难而进的精神状态。教师在实际课堂讲授中,可以通过实例讲解,培养学生利用文化解释并解决一些现实问题的能力,实现学以致用。
三、结语
将中国江南文化融入《综合汉语I》课程思政教育中,通过第一、二课堂的有机融合,引导留学生感知汉语中蕴含的文化元素,让留学生在最开始就走近历史,拉近他们与江南文化、中国文化的距离,切身感受当地江南文化的魅力,一方面实现江南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向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参考文献
[1]畅广元.文学文化学[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1-20.
[2]陈莹.国际汉语文化与文化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8-46.
[3]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导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32-68.
[4]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25.
[5]郭睿.汉语课程设计导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5.16-55.
[6]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1.66-85.
[7]牛百文.高校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路径研究 [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12):212-214.
[8] 韩玫.课程思政在留学生教育中的推进路径研究 [J].中外交流,2018 (51)
[9]白欲晓.“地域文化”内涵及划分标准探析[J].江苏社会科学, 2011(1):76-80.
[10]陈光磊.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的相关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7(02):125-133.
作者信息:邵帅(1988.01- )女,汉族,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课题项目:2019年1月浙江省教育厅社科类基础研究项目“走近江南-“我”与江南文化的初体验”(Y2019421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