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象源
淄博职业学院,山东淄博,255314
【摘要】商业伦理已经成为现代商业中不可缺少的要求,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高职院校中商业伦理教育的现状不尽人意。高职院校进行商业伦理教育将对道德决策因素产生重要影响。在我国的高职教育中引入商业伦理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 高职院校;商业伦理教育;必要性
自古以来伦理就是商业发展最重要的前提之一。伦理既是商业得以良好运行的大环境,也是对市场中的商人和商业组织的道德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对商人应该遵守的伦理道德提出了很多很好的看法,如义利观、诚信观等。义利观主张义利统一,“先义而后利者荣”(《荀子?荣辱》),当利与义之间出现矛盾时,中国传统文化提出“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并旗帜鲜明地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在诚信观方面,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徽商强调“以诚待人,以信接物”,晋商信奉“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虽然我国很早就有关于伦理在商业中价值的诸多论述,并有许多为人称道的商业伦理典故,但将商业伦理上升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并在实践中掀起商业伦理的热潮却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奥利佛?谢尔顿早在1923年就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开始关注社会福利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引发了一系列商业伦理运动,包括消费者保护和环境保护运动。2000年,建立了全球契约组织,号召企业界遵守在人权、劳工标准、环境及反贪污等方面的十项基本原则,并且每年发布一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入21世纪以来,对商业伦理的研究与实践愈加重视,商业伦理已成为现代商业中不可缺少的要求,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然而遗憾的是这些精华在我国的高职教育中未能很好地得到发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商业伦理教育被边缘化,重视程度严重不足,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根本没有开设这类课程。有些学校开设《商业文化》等课程,虽然也包含一些商业伦理教育内容,但从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方面都相差甚远。
第二,老师的专业素养缺乏,不利于学生伦理素养教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过于抽象和笼统,教学环节缺乏灵活性,教学手段存在单一性,使伦理问题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伦理教育很难对学生产生吸引力。
第三,未能有效过滤社会不道德因素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过多地强调了企业管理之“术”,而没有传授给学生企业经营之“道”,使商业实践中的各种不道德行为以及背后的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伦理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学生的道德成长。
目前我国的商业伦理现状和道德教育方面都不尽人意,长此以往,必然加剧诚信危机,危及商业信用,使得企业经营的伦理环境更为恶化,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因而,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引入商业伦理教育势在必行。
道德决策受制于个体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时,公司的文化、来自利益相关者的影响也会对道德决策发生作用。高职院校进行商业伦理教育将对这些道德决策因素产生重要影响。
1.商业伦理教育对个人道德素养的影响
尽管行为科学家们认为早期教育经历和家庭影响对于价值观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人的道德观仍有可能被继续塑造。进行商业伦理教育可以使学生认清、明确其价值观,确定其面临各种潜在的诱惑和挑战时所应采取的立场。商业伦理教育能使学生对其价值观以及如何付诸实践进行批判式的思考,能帮助学生对复杂的情况进行评估并且认识到道德的行为对自身的利益。接受过商业伦理教育的学生具备对伦理情境进行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在了解其承担的责任方面更加自信。
2.商业伦理教育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自从利益相关者的概念被提出,企业遵守伦理以及履行社会责任的对象就已超越了股东,涵盖了诸如员工、供应商、客户、社区等。商业伦理教育使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具备伦理判断的能力,从而形成更具支持性的道德决策环境。这种环境一方面使经理人更为容易地作出道德的决策,另一方面通过投资倾向和消费倾向的影响使不道德的行为面临更高昂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
3.商业伦理教育对公司文化的影响
组织文化对于道德决策的价值观直至决策的制定有着巨大的影响。商业伦理教育通过长期的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通过对其伦理问题判断能力的提升,容易培育出更为道德的公司文化和公司员工。对公司文化的培育,管理层的反思以及员工的支持,会使得道德决策的制定更为容易,促进公司道德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整体增强。
全球化形势下,该与国际接轨的不仅仅是商业惯例与运行法则,更该有意识形态上的进步和商业伦理素养的升华。然而我国当前商业经营中伦理环境的恶化以及学校教育中道德教育的缺憾,与公众及国际对商业道德的呼声形成强烈的对比,从道德影响因素看,未能形成有利于道德决策的强大力场。因而,在我国的高职教育中引入商业伦理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 晁罡等.西方商业伦理教育沿革及影响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2] 黄文琳.网络时代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分析[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5).
[3] 牛利华. 教师职前培养中专业伦理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8(24).
作者简介:荆象源,男,1972年12月生,山东淄博人。淄博职业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