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助推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工作研究——以东坡村为例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2期   作者:李应伟
[导读] 乡村作为社会的最基层,在治理过程中有其特殊的特点和过程
        李应伟
        中共云南省委统战部信息中心  云南昆明  650228
        摘要:乡村作为社会的最基层,在治理过程中有其特殊的特点和过程,笔者有幸作为一名驻村扶贫干部,到基层参与脱贫攻坚,在参与见证脱贫攻击的同时,也见证了统战工作在乡村治理中的优势和作用,以我所在的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四排山乡东坡村为例,探索出“六强六助推”的统战助推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的工作模式,建立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乡村治理工作新格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有效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统战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

        东坡村隶属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四排山乡,全村国土面积36.88平方公里,95%为山区,平均海拔1700米,年平均气温14.5℃,年降水量1300毫米。全村下辖东坡、梁子寨、丫口旧寨、丫口新寨、芒蚌、八一、老发金、东老等8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94户1611人。主要居住着佤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数的84%,是一个以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村。近年来,东坡村紧紧围绕“法治、德治、自治”这一基层社会治理主线,及时把握“三农”工作变化规律、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把统一战线贯穿农村基层工作全过程,探索建立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乡村治理工作新格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一、强发展,改善民生助推乡村振兴
        牢牢把握加快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总钥匙”的主线原则,充分利用统一战线资源优势,引资引技引智,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落实好扶贫政策的基础上,主动协调海内外华侨同胞、有关单位、社会各界投入大量帮扶资金,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提升。狠抓产业建设,持续打牢发展基础。在巩固甘蔗、核桃、茶叶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通过协调支持,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发展肉牛养殖、土鸡养殖以及茶叶、烤烟等特色产业,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养殖,成立东坡村养殖合作社以及开展茶叶种植及林下养殖合作社工作。发挥非公有制经济优势,协调公司与农户合作,持续推动群众增收。202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256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8763元。全村219户,88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高质量脱贫,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提升,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二、强聚力,组织振兴助推乡村治理
        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作用,找准基层治理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建立完善党建+统战促乡村治理组织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建设。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充实统一战线领导小组力量,以党建引领+统一战线双重组织优势助推乡村治理,全村1个党总支,5个党支部,83名党员,形成了一个支部就是一个统战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名统战干部的鲜明统战工作新局面。建立民主决策“议事”工作机制,健全统战对象台账,常态化开展好议事活动,邀请12名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统战对象参与民主议事决策,着力提高统战人士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引导他们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上敢于发声,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合力提升基层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
        三、强法治,依法管理助推乡村平安
        充分发挥法治在乡村治理中得服务保障作用,推进基层民主法治进程,依法化解矛盾纠纷,着力推进平安东坡建设。结合“七五普法”和“扫黑除恶”等活动,深入开展“法律进村”专项活动。

乡派出所、乡司法所采取召开群众大会、培训党员村组干部等多种形式和方法送法下乡,加大普法工作力度,让群众在耳渲目染中提升法治意识。推进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建立法律服务站和工作室,多措施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得法律服务。全面加强人民调解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枫桥经验”精神,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得良好态势。认真学习贯彻《宗教事务条例》,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大局稳定。
        四、强宣传,民族团结助推乡村和谐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发挥宣传工作优势,持续深入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在凝聚人心上下功夫,教育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在信教群众中持续开展好“坚持中国化、同圆中国梦”教育实践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一直以来,东坡村通过广播、宣传展板,民族节日、会议等形式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各项事业发展中,有效发挥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宗教界代表人士在重大咨询决策、政策宣传、化解矛盾等方面的优势,助推和谐发展。东坡村现有基督教教堂2处,信教群众80余人,宗教界代表人士李三永积极向信教群众宣传政策,引导群众积极向上,有效化解了许多因民族宗教因素出现的问题,促进东坡村村民和谐、乡村和谐、社会和谐。
        五、强产业,无缝对接助推乡村富裕
        巩固主要传统优势产业甘蔗种植规模、提升种管水平,确保农户收入稳中有增。联系县蔗糖办及甘蔗片管员、辅导员定期开展甘蔗中耕管理、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奖补推广全膜覆盖种植技术,宣传普及病虫害联防联治;广泛动员推广烤烟种植,培育农户收入新增长点。紧紧围绕为农户解决种植全流程中各类困难问题开展工作,进一步打消农户顾虑、提升种植积极性。在组织村民联保基础上,协调使用县烟办、乡烟站产业扶持资金及村产业发展资金垫付贫困户物资款;购置塑料膜、灌溉用水管,组织农户提前挖建聚水池、移栽期间轮流灌溉;购置砂石,组织农户投工投劳提前修缮失修烤烟路等;鼓励发展茶叶、养殖等副业,优化完善农户收入结构,积极联系县茶协、县茶技推广站开展茶园机械化管理、中耕管理等技术培训4场380余人次,进一步助推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有效成果,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助推乡村富裕。
        六、强保障,建章立制助推乡村文明
        发挥制度约束作用,通过民主议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以制度的形式予以完善和巩固。将《村规民约》建立情况进行公示,并利用村大喇叭、标语横幅、文化墙等载体进行宣传,相互监督,提高共识,宣传政策。发挥统战对象宣传、引导、影响的优势和作用,村庄大小事务由“个别参加”变为“广泛参与”,群众集体荣誉感不断增强。将“邻里团结、互帮互助”作为常规宣传、日常管理的切入点,推动“党心连民心、党风带民风”,推进村庄健康发展展新貌。在遏制婚丧嫁娶铺张浪费、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方面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建章立制,保障移风易俗,遏制不正风气等工作有效开展,助推乡村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李玲玲,孟凡丽:社会治理共同体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实践模式探析[J];新疆大学学报.?2021
[2]李文军,陈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社会治理的挑战及其创新[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21,23
[3]冉旭宏,董晶: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18)
[4]方素清: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社会治理的问题与对策经济研究导刊[J];?2018,(16)
[5]张志远,龚识俨,吴咏梅:云南边疆多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以西双版纳州为例[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01)
[6]向建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理念的创新与实践[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37(05)




作者简介:李应伟,汉族,男,1987年11月生,云南嵩明人,硕士研究生,单位:中共云南省委统战部信息中心,职称,中级职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