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2期   作者:林惠京
[导读] 家园共育教育理念实施的目的和意义是为了让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联合起来发挥作用

        林惠京
        东北三省中小学朝文教材编译出版协作小组办公室 吉林 延吉133000


        摘要:家园共育教育理念实施的目的和意义是为了让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联合起来发挥作用,共同针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和教育问题做出努力,在实践过程中,儿童教师需要和家长分工配合。本文围绕家庭共育,探讨家园共育实践策略,分析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结合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存在的具体影响,根据儿童成长的需求,不仅教授儿童基础知识,还要让儿童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
关键词:家园共育;学前教育;社会性发展

        引言: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幼儿园或者其他环境因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儿童对家庭与幼儿园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心理依赖,也为推进家庭共育教育理念和实现儿童社会性能发展提供了空间。
一、家园共育教育模式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一)对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影响
        很多传统教育理念中都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同等重要,是儿童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了解社会文化、懂得人生道理、处事原则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学前教育早期没有重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性的指导也相对有限。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围绕着传统技能教育、应试教育的思想,针对学龄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多数父母对这个概念是比较陌生的,也就造成了儿童对社会性发展缺少足够的认识。从社会认知内涵来看,社会认知是人在社交关系中对各种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解,但是学前儿童由于年龄比较小,无法对社会行为以及各种社会关系进行准确推理,容易造成认知偏差[1]。比如:很多儿童很难站在他人的视角看待问题,通常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对他人的观点和行为作出判断。以心理学家赛尔曼对学前儿童人际关系认知的研究为例,故事内容讲述了霍莉的父亲不允许她爬树,霍莉答应了父亲。但是当她看到朋友的小猫爬到树上,不敢下来的时候,霍莉是唯一能提供帮助的人,但她想起了父亲的告诫。通过这则故事,很多儿童不能准确区分对事件的解释和别人的对实际事件的理解。所以,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让儿童意识到认知的差异性,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二)对学龄前儿童社会情感的影响
        家园共育理念可以激发学前儿童良好的社会情感,让儿童从不同视角了解情感发展的过程。儿童教师和家长可以在共同教育与配合下,将社会正能量、良好的价值观传递给儿童,让儿童从这些良好的影响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情感,拥有良好的品德素养,帮助儿童在成长道路上得到情感满足。社会情感是儿童在情感发展过程中是否得到满足并获得良好的态度体验,其中儿童的道德情感是人的情感发展中的重要的部分,针对儿童的内心体验,对儿童内在安全感、归属感和亲切依恋作为教育的重点,为儿童道德情感升华和社会情感教育目标的落实奠定基础。从儿童情感发展过程来看,早期学前儿童的情感认知处于对自我概念的理解,也就是个体对自身的知觉和体悟[2]。所以,很多儿童对内容的描述,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行为是基于自我的在主观上的表达,即回答“我是谁”的问题,从儿童的心理特点、行为表现方式可以看出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层次。比如:很多儿童想要一件心仪的玩具,但是不同儿童表现的方式是不同的,大多数儿童会从自我主观意识出发,认为“我想要的,就要得到”,会以哭闹的方式解决问题。

但也有儿童会通过和家长撒娇、通过物物置换等方式,达成目的。从这一层面来看,如果家庭教育没有及时提供指导,会造成儿童日后社会性行为是亲社会行为还是反社会行为,影响着儿童的情感判断和自我发展。
二、家园共育教育理念落实的策略
(一)深化素质教育,拓展学前教育认知面
        幼儿园不仅仅是承担照顾儿童教育以及生活的场所,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理念的深化,幼儿园的功能逐渐多元化,不仅具有生活物质上的照料功能,而且在培养儿童社会功能方面也发挥着作用。结合素质教育目标和为了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需要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发挥作用,完善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第一,基于家园共育的教育模式下,家长需要从观念上进行转变,摒弃个人对素质教育的认知误区,对儿童的教育不仅仅为其提供物质上的保障和技能性的学习,需要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在家长与教师的通力合作与沟通交流下,确保素质教育落实的全面性。幼儿园教师也可以在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下,采取有效教学方法,秉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结合儿童存在的不良的习惯、认知的偏差等社会性问题,可以对症下药,以此促进儿童素质教育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在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和共同教育中,可以拓展学前教育的认知面,有效整合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资源,结合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情感、心理等特点,将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开阔儿童视野,拓展思维认知面,不仅可以促进儿童健康发展,还可以加强家长对儿童教育的认知水平。
(二)利用家长资源,拓展家园互动模式
        幼儿园教育效果提升离不开家长的配合,有了家长的支持,学前儿童教育才能事半功倍。具体来说,第一,家长都从事不同的行业,具备各种专业知识与技能,有的家长是医生、有的是白领、也有的是设计师、教师等等。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家长的职业资源优势,建立家长资源信息库,结合不同家长的特点。兴趣、工作特征等做好详细分类,这样就可以根据家长的优势,科学安排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活动中来。第二,在此基础上,可以展开亲子互动活动,开设“家长教育讲堂”,根据来参与教学活动的家长特质,合理设置教学主题。例如:以“大人们怎样工作”为主题,让孩子深入地了解家长的工作,拓宽知识面,感受不同职业家长的教育方式,并且可以邀请家长融入课堂,充当孩子的老师,让自己的孩子充分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内容,促进亲子关系健康发展。但是在活动开始前,教师要与家长做好沟通,针对活动实施方案做好全方面的准备,如制作课件、搜集相关图片等。同时,每个家长还要穿上职业服装,并介绍自己的工作职责,像医生身着白大褂,从保护好牙齿做健康知识讲解;警察身着警服,教导孩子们遵守交通规则,记住“红灯停、绿灯行”,牢记马路安全知识。这样家园共育的教学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也激发了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家园共育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有效落实任重而道远。需要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园共育教育模式对儿童成长的益处,要努力学习实现家园共育的方式方法,为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健康成长,保障家园共育的良性循环,通过家庭与幼儿园通力合作,积极沟通,针对性解决儿童成长阶段所遇到的认知和情感上的问题,
结语:综上所述,家园教育有助于深化幼儿素质教育,拓展学前教育认知面,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激发儿童参与家园共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保障儿童可以在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和社会环境中,获得可持续健康发展,为其未来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曼草.家园共育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4}(06):172.
[2]刘芳.家园合作背景下的儿童品格教育研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4}(21):137.
作者简介:姓名:林惠京;性别:女,民族:朝鲜族,籍贯:吉林省延吉市,学历:硕士;现有职称: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小学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