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丽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公园新村小学 2550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部对小学生审题有了新的认识,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多样性,学会更深层次的审题和分析问题。然而,小学生年龄小,文化水平有限。此外,他们的理解能力不高,不能完整地分析问题,学会总结问题,导致试题不清晰,影响答题的准确性。为了更好地解决小学生的问题,有必要提高他们的审题能力,这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审题能力;培养方法
引言
数学审题是从每个学生的题目分析到作出解答过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衔接过程,对正确解答一道难题起着关键作用。很多时候,小学生一个关键词的没看清或者一个句意的不理解就会导致这一道题全都做错,从而丢失很多分,而学生也无法养成良好的考试审题技巧和做题习惯。考试审题能力是一个学生解决复杂问题必备的重要综合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培养学生成功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重要基础,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仔细阅读问题,善于思考
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是认真读题。在读题的过程中,小学生会出现读错数字、读错关键词的问题,也可能因为不认识字而对题目有错误的理解。阅读题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学会理解。根据问题的联系,他们可以在脑海中对一个话题或者一个关键词有一个印象,并加深对这个话题或关键词的思考。让全体学生尽快养成阅读和审题的良好思维习惯,训练并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认真阅读和分析,认真对待考题。学生理解试题中的要求后,可以分析其含义,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要求[1]。
比如:一个笔记本16元,小红用30块钱买了一个笔记本,还剩多少钱?这个班有20个男孩和23个女孩。班上一共有多少人?5元一个苹果,6元一个香蕉。妈妈买了五个苹果和四个香蕉一共花了多少钱?当学生开始面对这些重点题目时,就要在读题的过程中勾画出这些重点题目的内容,如果没有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必要条件,学生就一定会对本题目有一些争议。从学生讨论这些重点题目的时候,一直到知道一些无法计算的问题,都可以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计算能力来设计这些题目的重点内容,可以让它们成为学生能计算好的题目。这些设计既有趣又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加强小学生的阅读训练,理解数学题的含义,学会养成阅读和思考的好习惯。
二、引导和培养学生真正学会分析观察,提高考查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人类日常的智力活动总是从通过眼睛获取信息的活动开始,观察知识是人类智力活动的重要开端和动力来源,是促进人类不断知识进步的重要前提。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数学观察和感知能力一般是指一种能够使人有明确的目的、明确的计划和选择的理由的持久的数学感知和观察能力。它是指人们在日常学习或生活中,能够主动观察和获取各种数学信息,连接各种数学知识,构建各种数学理论模型,进而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能力,低年级的大部分数学题目都是以图文结合的教学形式呈现给小学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为了不断提高小学生在综合考试中的分析能力,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努力引导小学生学会分析和观察,并努力培养小学生主动、有序、有针对性地学会分析和观察正确命题的思维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考试和分析能力[2]。
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上,教师也要善于引导学生有意无意地看图做题,避免学生因看不到图中的关键数字而做错题,而不是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上做文章。
教师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一张动物世界的图片时也可以这样引导:请问孩子们,这幅图好看吗?这张漂亮的图片里有几只小动物?这就把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直接引向了主要的数量信息,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观察,就能发现信息量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在教学课堂上,教师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首先要简洁明了,明确指出每个学生的主要观察点和要求,尽可能通过吸引将每个学生的主要注意力转移到有价值的教学信息中上。渐渐地,学生们可以真正学会从学习数学的各个方面仔细观察这张图片,找到有用的数学基础信息,帮助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三、注重学生日常生活常识的积累
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学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的生活知识有限,缺乏生活常识,使得学生在面对一些需要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的时候很难理解[3]。
比如:小明剥3个核桃需要15秒,那么他剥20个核桃需要多长时间?小学生面对这样的题需要知道,从刚开始剥核桃的一刻开始就开始计算时间,一直到第二个核桃开始剥,才算第一个核桃剥的时间。他们可能会在生活中遇到很多与这样的题目类似的事情。比如课间的打铃声的间隔,水滴落下的间隔等等。因此,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小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增加学生的课外实践探索,拓展他们的数学基础知识。同时,要注意引导每个学生把从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和时间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教师要积极配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随时随地给予帮助和指导。
四、拓展想象,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习惯
铺地板问题往往是数学中的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一类题型。通常,数学教师在遇到解决这样的数学难题时,往往会要求我们的小学生紧密联系新的教学实践,培养新的数学想象力,理性地考虑新的取舍。如果在一个小房间里铺设地砖,房间长七米、宽四米,每一块地砖都是边长为四分米的地砖,那么如果要铺满整个房间,至少需要用多少块地砖?学生在审题的时候必须要把握好“至少”这个词,房间的长为七米,需要70/4=17.5块地砖,而至少,就需要加一,所以长是十八块地砖;同理,宽为40/4=10块,整体需要18*10=180块地砖。只有学生领会了至少这个关键词的意义,才能真正的做好题。再例如,把一个长6米、宽4米的方板,用剪刀建成一个边长为3分米的正方形方板,那么最多可以切成几块?一块方板肯定有多余的面积,审题时要牢牢把握“最多”这个关键词,专注于问题分析,有多余的一定要舍弃掉。这两个数学题中,“至少”和“最多”都是关键词,需要学生仔细审题并好好领会,在做题的时候也要根据生活的经验,得出答案。只有这样,联系生活实际,加上对关键词的仔细审查,学生才会有做对题的自信;而教师也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全体学生,认真组织学生审题的学习,联系特定学生的实际情况,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想象力,合理搭配选择正确的选项。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自觉、系统、合理地组织和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培养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使其掌握和丰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策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考试分析能力的不断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仍然需要学生有一个不断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和发展的长期积累过程。因此,需要对审题能力进行严格持久的训练,从而培养小学生认真学习和审题的良好习惯和意识,提高其认真审题的综合能力,为小学数学学习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九英.探索培养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方法[J].当代家庭教育,2020,{4}(16):181-182.
[2]曾祥妮.小学生审题现状及能力培养方法[J].知识窗(教师版),2015,{4}(09):17.
[3]张姣.培养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方法与途径[J].考试周刊,2015,{4}(3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