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校园贷” 不负青春债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2期   作者:李雅丽1,祁礽2
[导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李雅丽1,祁礽2
        1.西南大学商贸学院;2.西南大学水产学院,重庆 40240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大学生群体表现出巨大的消费潜力,许多网络借贷平台瞄准这一商机,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生“校园贷”恶劣事件频发,在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本文旨在分析大学生“校园贷”的不良影响,找出“校园贷”恶劣事件频发的原因--“校园贷”陷阱层出不穷,大学生消费观不成熟,大学生对奖助贷政策不了解等,从而建立健全大学生防范“校园贷”长效机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和价值观,避免校园骗局或校园惨案的发生。
        关键词:大学生;校园贷;防范意识;长效机制
        随着网络借贷以非正规手段在大学生校园日渐风靡,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成为借贷关系的主体,很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2016年以来,大学生因无力偿还网络借贷而轻生自杀,以裸照作为网络贷款抵押等恶劣事件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校园贷”一词犹如夏日惊雷,在社会各界炸出声响。2016年4月,“校园网络贷款”首次被写进国家官方文件---教育部和中国银监会共同发布的《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严肃要求各地高校加强“校园贷”预防与干预。
        目前,活跃在校园之间的网络贷款平台较为复杂,主要包括P2P平台、小额贷款平台和民间借贷平台等;由于不同类型的平台在准入门槛、风险控制和行为治理上的能力存在加大的差异。因此,校园内的网络贷款平台也呈“良莠不齐”的态势。
        笔者认为,大多数大学生涉世未深,尚未形成正确消费观,对于社会中的“糖衣炮弹”缺乏自制力,极易陷入各种陷阱中。为避免大学生因“校园贷”而引发系列悲剧,应多角度审视“校园贷”带来的不良影响,全面剖析大学生进行“校园贷”的成因,建立健全防范大学生“校园贷”的长效机制。
        一、大学生“校园贷”的影响
        诱骗进行贷款。以低门槛、免利用骗取学生的信任,学生欠下巨款,甚至留下不良诚信记录。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00后”,他们思想新潮,向往精致生活,是当下的新生代消费主力军。他们没有稳定的收入,他们的消费支出主要源自家里生活费或兼职收入,但是这些很难满足他们的消费欲望。不良校园网络金融平台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极力鼓吹“提前消费”、“早买早享受”等,并以无手续、低利率为诱饵,诱使学生贷款。贷款消费后,部分学生无力偿还,逾期还款成为学生信用史上永远的污点。
        泄露学生身份信息,危害学生权益。无良企业获取大学生个人数据后,非法转卖给别有用心的商家,引来有针对性的广告轰炸,甚至利用学生信息搞电话诈骗,骗领信用卡等。有的“校园贷”更是催债手段恶劣,暴力催收,学生身心俱损。一旦逾期,不良校园贷的催款是无底线的,是全方位的,并不会通过正当途径追款。而是采用给父母、同学、老师等所有通讯录联系群发消息,甚至安排人员上门恐吓,以此来逼债。这些现象给大学校园蒙上了沉重的阴影,严重影响大学校园的健康和谐发展。
        “校园贷”养成攀比风气,助长学生不良消费习惯。据《2015年大学生分期消费调查报告》显示,面对达到一定金额的消费产品,在可选择分期消费的情况下,61%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分期消费,选择全款消费的仅占39%。从而看出当代大学生已极大程度的接受并习惯分期消费模式。并且当今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品牌营销为了促进消费,多渠道宣传“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要给自己最好的”等广告,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容易将其理解为购买奢侈品、大品牌等,并在校园内掀起攀比之风。再加之“校园贷”的极力鼓吹,很容易便出现超前消费、超额消费、炫富晒名牌等不良现象。
        二、大学生“校园贷”的成因
        2021年,笔者对重庆市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研,面对4个学院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03份。经过问卷分析,得出以下三个主要原因:
        校园贷巧立名目,虚假宣传,学生社会经验匮乏,难以看清真相。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消费支出项目中,第二大项目为形象消费,占比12.3%,并且大学生的个人消费早已不再满足于生活的基本需要,而是对个人的形象塑造、人际交往、休闲品质的提升、知识技能的发展等多方面消费普遍存在一定标准的需求,在个人消费支出和消费能力上都在不断提升。

而校园贷为了诱导大学生过度超前消费,往往包装成“美容贷”、“培训贷”、“注销校园贷”、“裸条贷”、“刷单贷”、“套路贷”等。面对“校园贷”的迷惑手段,大学生容易辨识不清,上当受骗。部分学生在上当受骗后,碍于情面,不愿意告诉家长老师,自己又无力偿还高额利息,随着利息如雪球般越滚越大,学生极有可能因此奔溃或极端。
        大学生需求与经济能力相冲突,消费观念不成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项目主要为基本伙食、形象消费、社交支出等,整体消费呈现多元化、均态分布的特征,消费水平和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消费结果从原来的温饱型消费转向形象、情感、娱乐消费多元并存的发展性消费。并且85%大学生都表示正在使用花呗、白条等网络信用贷。在消费观念上,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呈现出总体理性,个别“超前”的特征。在“超前”学生中,习惯于“花光用光”和“透支消费”的学生则是大学生校园网络贷款的主要对象。部分学生由于消费观不当,沉迷于超前消费带来的享乐,忽视了其带来的严重后果,甚至以贷还贷。
        部分学生不了解高校奖励资助政策,保障性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第一大消费支出项目为基本伙食,占总体消费比重的24%。大学生对国家、高校、学院奖励资助政策十分了解8.1%,比较了解22.3%,有所听闻57.2%,完全不知12.5%。因此,当学生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仅有部分同学会通过奖助贷、绿色通道、勤工助学等正当途径解决,而个别同学会因一时慌乱或信息闭塞,而掉进校园贷陷阱。
        三、防范大学生“校园贷”的长效机制
        为了更好帮助大学生远离“校园贷”陷阱,避免悲剧的发生,建立健全防范大学生“校园贷”的长效机制是势在必行的。
        (一)坚决抵制校园贷诱惑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社会之下,校园贷的宣传语随处可见。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防范意识,学校应当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大学生入学之初,就将防范校园贷意识灌输给大学生,并在大学四年持续不断分享传播“何为校园贷”“校园贷的危害”“校园贷常见陷阱”,帮助大学生充分了解校园贷,主动远离。
        而大学生也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学习了解“校园贷”,不轻信各种营销,比如“0担保、0首付”“首次500内免息、最高3000提现”……面对校园贷诱惑,要心如明镜,主动抵制。
        (二)帮助树立正确消费观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消费水平普遍提升,消费方式多元化,当代大学生面对五光十色的娱乐环境,树立正确消费观是他们保持本心,远离消费陷阱和校园贷魔爪的铠甲。
        学校要加强消费教育、法律教育、信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避免超前消费。学校可以为大学生开展“合理消费”、“远离校园贷”等主题班会或其他活动,丰富大学生日常生活同时,帮助大学生“消费有度”。学校还可以为大学生定期开展理财教育和培训,通过正向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理财意识,从而自觉远离过度消费。
        (三)建立家校联动制度
        家长作为学生的启蒙老师,也是最重要的人生导师。家长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应该渗透理性消费观念培养和财商教育,不纵容学生超前消费、大额消费、攀比奢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倡艰苦奋斗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言传身教,理性消费。学校要和家长建立双向沟通渠道,互通信息,掌握学生动态,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建立家校联动制度,真正做到共同抵制“校园贷”。
        (四)加强奖助贷政策宣传
        为避免学生因经济或家庭原因影响学业,国家、学校、学院均出台了不同程度的奖助贷政策。为了落实资助政策、奖励政策,做到应助尽助,应奖则奖,在大学生入学之初,就要开展奖助贷政策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多渠道进行宣传,并引导大学生通过正当途径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逄索,程毅.大学生网贷成因分析及其风险规避路径——基于上海市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的实证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7(02):107-111.
[2]杨东.用法律红线整治不良“校园网贷”[J].人民论坛,2016(34):83-85.
[3]李倩莹.浅探“校园贷”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9,(38): 226-227.
作者简介:李雅丽(1993.5-),女,汉族,重庆荣昌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工作。祁礽(1993.6-),男,土家族,重庆酉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