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思维建构语言——指向阅读核心素养的"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 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2期   作者:刘娜
[导读] 在新时期核心素养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推进的时代背景下

        刘娜
        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小学  河北 廊坊  065001
        摘要:在新时期核心素养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具有指向性、完整性、灵活性以及可操作性特征的思维可视化教学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指明了新方向。在思维可视化理论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师将有效引导学生透视思维建构语言,在整合多元化教学要素的基础上搭建思维可视化模型,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将在简要分析思维可视化教学理论的基础上,阐述指向阅读核心素养的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阅读教学;核心素养;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引言:在现代化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综合运用发散性思维图形工具,为学生开展生动有趣而又极具价值的教学活动,推动学生思维能力实现由单向思维向多维发散思维的转变。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思维可视化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价值,在思维可视化教学与阅读教学的融合中培养学生的推论、概述以及分析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思维可视化教学理论
        所谓思维可视化教学,是建立在图式理论以及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强调以学生为课堂中心,辅以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最终推动学生多为发散思维形成的教学模式。在合作教学中,教师既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进行非教学情境的搭建,同时要根据班级内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理解能力,为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的关联,如此才是思维可视化教学理论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二、指向阅读核心素养的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
        (一)优化课前预习
        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课前预习是前提基础。从学生角度出发,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帮助他们提前适应并了解思维,可视化教学方法,在后期学习中高效率的配合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因此,教师在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时,应重点优化课前预习设计,引导学生了解思维可视化工具,对学生阅读思维事件初步启发。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基本学情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单和学习导航单,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阶段补充预习内容、补全预习导图,了解导图的结构和绘制方式以及阅读文本的主体结构。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绘制的导图视作预习反馈,找准课堂教学重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从而集中精力推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二)聚焦课堂精讲
        课堂精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着关乎成败的作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时间相对有限,如何能令有限的教学时间发挥巨大的能量,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是一项重大挑战。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前预习等教学辅助性应用,同时也要将思维可视化理论贯穿整个阅读课堂。事实上,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主要体现在琐碎的提问、习题的练习等方面,但实效性不高。针对这一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对传统阅读课堂中零散的教学环节进行整合,通过绘制导图将其串联起来。考虑到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虽然具备了基本的阅读能力,但对导图绘制一知半解。因此,在初始教学阶段,教师可以在课上为学生示范导图绘制方法,鼓励学生以此为参考进行仿照绘制。经过一段时间教学,学生对于思维可视化工具的使用方法了然于心且能熟练应用。

此时,教师就可以将思维可视化工具使用的主动权交付给学生,鼓励学生根据自主阅读需求适当增加导图的绘制频率,并根据导图所呈现的逻辑关系展出深入思考,适当增加自身想法,深化学生的思维水平。除此以外,关于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训练,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思维导图、概念图、树形图、复流程图、括号图等思维可视化工具,重点锻炼学生的归纳、分析、比较、分类以及综合能力。以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为例,当学生初步阅读完一段文本之后,教师首先应要求学生明确归纳中心,给出学生归纳支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喜好选择性绘制概念图、树形图或者思维导图,并通过再次阅读对图形结果进行反思与完善,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丰富应用方式
        在大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的应用展现出强烈的互动性和生成性的特征。因此,教师在明确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要比以往更加关注学生创造能力和自主意识的培养,促使学生在熟练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前提下展现出独特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思维朝向多维发展。具体来说,教师应打破板书绘制占主体的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带来焕然一新的学习体验。比如说,教师在给出部分板书后,可以要求学生进行仿制绘制、小组讨论绘制等,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产生思维的碰撞。与此同时,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体系中的应用普及,教师可以借助软件技术为学生绘制导图,从而达到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丰富绘制示范样式的目的。除此以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发挥自身想象力,在遵循思维可视化工具运用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增添自己的构思来表达特有的含义,彰显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四)重视课上评价
        教师于阅读教学课堂中所作出的评价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按照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师应通过客观而及时的评价澄清教学目标,进而监测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效。客观来说,课上教学评价实际上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既可以帮助教师反思教学进步与教学不足,同时也能补齐学生知识体系的漏洞,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巩固发展提供依据。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合理选择评价时机、评价维度以及评价方式,从绘制的规范性、内容提炼的准确性以及个人特色等角度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促进学生自信心的生成。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维可视化教学工具的应用能够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事半功倍,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发展进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深化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冒丽娟.可视化教学:让学生数学学习有迹可循[J].数学教学通讯,2020(34):31+57.
        [2]陈云,王颖.指向核心素养生长的思维可视化运用路径思考[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0(11):32-34.
        [3]唐永文,吴捷.可视化词汇学习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J].华夏教师,2019(20):26-28.
        [4]卿小霞.活用思维可视化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21):94-95.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思维可视化教学效能的研究》(立项编号:2004045)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