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附属松江实验学校,上海201600
一.研究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现初高中阶段教材所选文言文大多是流传几千年的经典篇目,载负着璀璨的华夏文明,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智慧遗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阶段要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由此可见,文言文的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而时下中学校园里广为流传着“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首当其冲的文言文因时代久远,晦涩难懂,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教师同样认为学习文言文是一件事倍功半、费时费力而不出成效的事。对此钱梦龙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对于这座大“山”,我相信深入思考,不断探究,挖“山”不止,一定能使我们的文言文教学生动而有效起来。
下面我以《愚公移山》为例谈谈对于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思索。
《愚公移山》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的课文,是古代神话寓言中的名篇。它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性强,寓意深刻,现已改编成为多种文化形式,内容上学生容易理解,情感上学生有一定的兴趣。
二.研究课例
1.课例的教学目标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并初步体会神话故事的文化内涵。
2.课例形成过程
首次教学思路:以江涛歌曲《愚公移山》导入,PPT中配以图片、歌词。希望借助这一情境快速把学生带入那个宏大的故事背景中。并结合歌词提出问题“为什么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意在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找出能够体现愚公移山所受阻碍的句子并针对重点字词解释。再此基础上提问“为什么歌词中后来提到讲起来不是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旨在通过这个问题再读文本,探寻愚公移山中所蕴含的道理和精神。最后PPT出示外国人对愚公移山的看法,破解这篇流传几千年的神话故事中所隐藏的文化密码。试教下来效果很差,第一第二环节踉跄完成,第三环节还没开始40分钟已经结束。
第二稿教学思路:课前播放歌曲。课堂以情境对话的形式导入。谈谈假如你听说一个人要移座山,你怎么想?学生回答:那是不可能的;太自不量力;太难了……由此追问:“为什么说他自不量力,他移山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并解释。再问“愚公面对这些困难,有哪些主观努力?”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并解释。在中间穿插讲解重点字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并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比较阅读等方式分析愚公人物形象,体会愚公精神,解决学生预习单中所提问题。最后用文中的一个字高度概括愚公精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今天还需要愚公精神吗?”“这篇文章隐藏着怎样的文化符号?”。鉴于上次试教时间不足,本节课我争分夺秒,很快完成了预设内容,学生没有更多时间交流拓展问题。可想而知,本次教学效果仍不乐观。
第三稿教学流程,主问题并没有改变,结合学生的需求,追求细节的精致化。
.png)
三.教学反思
反思本次课例的形成过程,正是教师行为的转变过程
第一.变课堂的引领者为课堂的促进者。
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学会知识,能对以了解的知识质疑思考才是重中之重。所以老师应变“我要教什么”为“学生要学什么”。首次教学不理想后,我利用预习单,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古汉语词典初步疏通文本内容,并进行质疑。这样既帮助学生养成预习、查阅字典的好习惯,又让学生了解自己字词疏通的问题所在,课堂上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有效性。
通过预习反馈,关于文字的问题有“焉”“诸”“毕”等。关于文本的问题有:为什么愚公不搬家?为什么他“年且九十”还要移山?为什么操蛇之神惧其不已?这些问题貌似都是对愚公行为的质疑,实际上不了解本寓言的寓意所致,这些都是后面课堂教学中无法回避的问题。三次教案,将学生的问题落实和解决的越发到位,特别是第三稿教案以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为课堂问题,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第二.变课堂问题的合理化为课堂问题的精致化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 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提问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反思课堂的提问过程,由复杂到简单,由简单到精致,
第一稿:以陌生的、表面上矛盾的歌词为问题,原以为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实际上问题中已经给学生的设置了很大障碍,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无法跟进,造成课堂气氛沉闷,节奏缓慢。
第二稿:拓展问题喧宾夺主。重点文言词语稍纵即逝,字词落实掌握的不扎实,而文言文“言”才是基础。“文”“言”并没有达到有机统一。底层基础不扎实,上层建筑定不会牢固,对人物和寓意落实不到位。
第三稿:在梳理文章并落实字词的过程中,问题的设计上,我更注重联系过去积累并创设情境。例如:“河阳之北”的“阳”字,我联系以往所学“阴阳割昏晓”中的“阳”、“不能毁山之一毛”中的“毛”我联系成语“不毛之地”学生马上就能掌握。讲到“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中我联系生活“闻铃声,遂入教室”,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遂”字背后愚公行动迅速、身先士卒的人物形象。
分析事件过程、愚公形象后,我直接借用同学的问题“结尾两座山并不是愚公移走的啊,为什么这样安排?”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课上听得会格外认真,联系前面所学自己就轻松解决了这个问题。并有“苍天无泪,但愚公的行为和精神却感动上天,这正是惊天地、泣鬼神。”“神话本身就是虚构的,代表人们美好的愿望,这是人们希望愚公有生之年能见到大山移走的的愿望的体现。”等高质量的答案。
在内容拓展的问题上,我抛弃了原来恋恋不舍的“今天还需要愚公精神吗?”“这篇文章隐藏着怎样的文化符号?”等问题。只立足文本,围绕表格中一个空白处,组织学生讨论:“在文中找一个字高度概括愚公人物形象”,通过细致的挖掘文本,找到“诚”“智”等字,高度概括了愚公的精神。
由“事”而“人”而“理”的基本顺序,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由浅入深,源于学生,又高于学生的问题,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把文言文中的“文”“言”和谐统一,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变教材的讲授者为课程的开发者
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蕴涵了大量的古代文化信息,包罗了天文地理、星象历法、宗法礼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等,这些信息,不是系统的,而是零星地散落在文言文的字词句中。学生对此充满好奇,对于这些文化细节,教师应研读文本,教学中应予以关注。《愚公移山》作为神话故事,故事里的“豫州“”隐土“等皆古地名,根据以往经验探究起来颇有趣味,但限于本节课时间有限,我选取两个与文章内容主旨相关的文化细节。其一:中国古代有老人崇拜的习俗,“九”在中国古代数字文化中指“阳之极”,九十高龄的愚公在此并非实写,而是暗示了他是“智”的化身。其二:在古代称谓习惯中“公”为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叟”解释为老头。从愚公、智叟两个称呼中就可以看到貌似愚钝的愚公受人尊敬,貌似聪明的智叟只是普通百姓,反义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对此学生兴趣浓厚,并有恍然大悟的之感,教学效果显著。相信他们感慨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以后遇到类似情况也会从文化角度去探究思考。
文言文教学任重道远。我们的经验不能仅仅停留在重朗读、重激趣、重积累,还应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入手、从精致的课堂提问入手、从文化细节的探寻入手。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平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爱上文言文,爱上我们的文化经典。
作者简介:梁珊,吉林人,汉族,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附属松江实验学校,本科,中教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