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学团队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作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2期   作者:孙海程
[导读]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质是恢复和彰显课程育人的本质属性
        孙海程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思政课教学部,山东 潍坊 261000

        摘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质是恢复和彰显课程育人的本质属性,充分发挥专业、课程、教师自身的育人效能,有意识地通过专业课程对学生实施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团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或者说对意识形态方面“思政元素”把握不全面、不深刻,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好“诸葛亮”的作用,协助专业教学团队做好相关工作,共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也要避免各种对课程思政片面化、简单化的理解,出现“伸手主义”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教学团队;协同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新时代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旨在有意识地通过专业课程对学生实施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所有专业课程的育人效能,将价值塑造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使思政课教学和非思政课教学形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育人局面。对于各类、各层次的教育和教育工作者来说,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无疑是完成历史使命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团队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相对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学科,高职院校教师由于受专业和专业发展限制,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有其相对不足的地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高职院校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缺乏正确认识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实施“三全育人”的重要手段,关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育人目标能否实现,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的育人潜能,使价值塑造内生为课程教学中有机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2016年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全国推广开来,大多数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这一项改革中。但是从目前来看,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对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内涵、意义和实施都存在着偏差。
        实施课程思政改革是非思政课教学的应有之义,但是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仍认识不到位,仍在潜意识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教师的工作,与专业课教学和专业教师无关。这种割裂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意愿、深度。此外,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在专业课中添加思政教学,忽视了课程思政的隐形属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施课程思政的效果。
        2.部门专业课教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实施课程思政还未达到自主自觉的状态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以形成一定社会期望的思想素质的过程”[[[] 张耀灿、陈万柏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年版,2001

]]。
        过去一段时间内,由于对于职业教育的认知偏差以及缺少思想政治理论知识,部分高职专业课教师将主要精力和教学时间放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上,缺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和行动,极个别教师甚至出现削弱思政课育人效果的言行。不可否认,高职专业课教师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存在思政育人,但这些思政育人零散的、自发的,缺少内生激励性和长期持久性。
        这些问题导致部门专业课教师乃至专业课教学团队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缺乏系统性规划,这种缺乏系统性规划主要表现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或模糊、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主线不清晰、缺乏科学有效的实施路径,课程思政的实施缺乏持久性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思政顶层设计。
        3.部分专业课教师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知识,影响课程思政实施效果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本质目的是巩固、发展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做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渗透的主要内容。


        但是,部分或者说大多数专业课教师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知识的训练,对相关知识理解不透、把握不到位,这就导致专业课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无法找到合适的课程思政教学切入点或结合点,影响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对思政结合点或元素解读过于浅显,弱化课程思政教学的育人作用;甚至出现对思政结合点或元素曲解或误解的现象,影响“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二、思政课教学团队应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发挥好协同育人的积极作用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显性的、先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教学团队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与专业课教师团队尤其是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团队相比具有相对优势,应该与专业课教师形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合作团队共同研讨、合作、实践,发挥好协同育人的积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积极做好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宣传工作,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学理指导
        课程思政实施的载体虽然是专业课,但从本质上看仍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是一种隐形的、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其特殊性和规律性,尤其是面向一线生产的职业教育领域。目前理论界对课程思政实质、实施必要性虽然取得了共识,但对其具体规律、实施路径等方面还缺乏学理研究。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团队要发挥好自身学科优势,在共性的基础上探索高职教育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特殊性,为专业课教师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实施路径、方法手段的学理指导。
        同时,思政课教师团队也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理论宣讲工作。过去一个阶段由于对职业教育片面理解,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上存在着重技术轻育人、重灌输轻养成状况,思想政治教育相较于专业技能课不受重视甚至不被认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团队要发挥好工作优势,做好理论宣讲工作,帮助专业课教师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理清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定位,从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真正扭转思想政治教育不被重视的局面,形成“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育人格局。
        2.积极参与教师思政工作,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推进奠定良好基础
        课程思政实施的主体是教师,归根到底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取决于专业课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实施教师思政,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充分条件。正如前文分析,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知识方面是缺乏的。
        因此,思政课教师团队可以通过“教师思政”的渠道参与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一方面可以通过讲座、讲课等方式参与到校级教师思政培训当中,帮助专业课教师进一步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团队也可邀请各专业教师参与思政课集体教研、备课,让专业教师深入了解当前思政课教学内容、标准、层次,以便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更为有效寻找到课程思政结合点,更为合理地运用和正确解读课程思政元素,切实提高专业课育人实效性。
        3.参与构建新型课程思政育人团队,为实现“全员”奠定良好的团队基础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从专业培养方案、各专业课教学标准、每堂课的教学设计都需要系统化设计,从而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明暗有序、各有重点、相互呼应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思政教师加入,帮助专业课教师优化教学设计。
        思政课教师团队通过与专业课教师结对,构建新型课程思政育人团队,一方面可以为专业培养方案、各专业课教学标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优化提供参考意见,为具体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切入点、方式、方法、手段提供建设性意见,提高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水平;另一方面,在与专业课教师合作过程中,也可为思政课教师了解专业课提供渠道,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从而形成课程思政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的良性互动。
        
        三、思政课教学团队参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避免的误区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专业课的教学改革,专业课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最终承担者,思政课教师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参与者,这个主次地位不能混淆。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专业课教师提升育人水平和效果的必要途径,专业课教师自主自愿地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是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根本动力,思政课教师是参与者,这个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发力点不能混淆。
        课程思政教改革是专业课教学理念、方法、手段的改革,专业课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具体执行者,思政课教师的工作不能替代专业课教师内化吸收,不能采取“拿来主义”“伸手主义”,这是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主力不能混淆。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孙海程(1988.10- ),男,汉族,山东济南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