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2期   作者:尤永明
[导读] 对于学生来讲,除了教师的课堂讲解以外,其自学能力也会决定学习效果
        尤永明
        泉州市永春县苏坑中学 福建省 泉州市 362611
        【摘要】对于学生来讲,除了教师的课堂讲解以外,其自学能力也会决定学习效果。为此,初中物理教师应通过采用合理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此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那么接下来,本文就来具体的研究一下应如何培养初中生的物理自学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自学能力;培养


        自学是除课堂教学以外,学生提升学习效率的另一种有效方式。特别是对于初中物理这种抽象性极强的学科来讲,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的理解物理知识,并还会加深对于知识的记忆,因此教师要予以高度的重视。
一 布置课前预习作业
        通过课前预习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效果却始终达不到预期,这主要是因为:没有安排预习目标。教师安排作业时,教师只是让学生对接下来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进行预习,并没有为学生安排具体的要求,这导致学生没有预习目标,最终造成预习效果达不到理想的要求。此外,在内容难度上也存在问题。内容太过简单的话,会导致他们不会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这也就达不到自学的效果。而内容太难的话,会让学生有种挫败感,进而逐渐丧失学习的信心,这样一来不但难以锻炼学生的自学水平,还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最后,是教师不对学生进行预习检查。尽管初中生具有一定的自控力,不过物理内容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不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那么学生势必会有所松懈,这不利于学生的自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要合理的控制好预习内容的难度,并为学生制定具体的预习目标,这样一来就可保证学生达到良好的预习效果。
二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并让他们能够具有良好的品行。为能够实现这一目标,那么教师就要尽量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并在教学期间充分展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教师在教学期间,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结合一些物理科学故事,通过复习旧知识,成功导入新知识,也可以设置一些能够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实验。
        比如在讲到“物体浮沉条件”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为学生展示3个看起来一样的乒乓球,此时问学生:“若把它们放到水里,乒乓球是会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入水底:?学生按照以往的认知,会认为球应漂浮在水面当中。这个时候教师要通过实际演示,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际情况,最后发现两个浮在水面,一个沉入水底。此时学生会产生好奇感,并提出多种问题,而这也就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紧接着,教师要顺水推舟,要求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去找到问题的答案。而带着浓厚兴趣进行自学,势必会保证自学效果达到理想的要求。
三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中物理知识比较抽象、乏味,学习起来比较吃力,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受,主要还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并不了解,也不懂得如何进行学习。为此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对问题进行探讨,并勇于说出自己的看法。对于不理解的问题,要及时向教师提出。而在课下,还要让学生对一天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以做到彻底消化。
        比如在讲到有关串并联知识点的时候,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理论内容以外,还要使学生自己去连接电路,通过实践,深入掌握串并联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同时,还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研究自家的电是哪种连接方式,以此锻炼学生的观察水平,从而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这样一来,便可把原本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简单具体,进而达到最为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 让学生之间进行深入的讨论
        全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能够具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并还要让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作用。在过往的教学中,教师是以讲解理论知识为主,而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就是理解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并没有自学的意识。所以,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先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向他们灌输自学的方法,比如在自学时要掌握物理规律、定律是通过什么实验所得到的、物理规律、定律为何会如此提的原因等等。此外,还要让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沟通,也就是让学生对自学时不理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若实在得不到答案的话,教师再予以辅助。以上这些方式,除了能够加强学生的自学水平以外,还能够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有一个深入的掌握,进而可全面提升学习质量和效率。
        比如在讲到有关“浮力”内容的时候,学生之间通过充分的探讨,一致认为浮力的定义并不是很完善。定义中指出,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托力就叫做浮力,那么这个“水”,应变成液体、气体等。原因在于教材中指出,除了水存在浮力外,物体处于液体、气体当中,也会产生浮力。这种全新的认知,均是学生在通过自学和激烈的讨论后所发现的。由此可见,自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思维、创新能力具有很好的作用。
五 加强对学生阅读教材方法的指导
        学生在学习期间,要充分理解教材内容。不过这也需要采取合理的方法,为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初中物理具有大量的原理和理论,而且用于阐明原理的语言和其他语言具有明显的区别,这并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为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以使他们能够充分的理解物理语言。学生可以一边自学,一边将自己难以理解的语言标出来,然后利用网络或者翻阅相关参考资料去进行解决。而且也可以和教师进行网络交流,以充分得到教师的指导。比如在讲到“阿基米德原理”时,教师先不要讲内容,而是先要求学生去深读教材内容,以对物理原理有一个大致的掌握,同时还要了解相关实验有可能会产生的现象,并对结果做出深入的研究。在做好准备之后,教师再要求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从讨论中掌握该节课的受力物体是什么、浮力间有着怎样的关系等。只有对问题深入研究后,学生才会充分的掌握该堂课的知识点和物力原理的精髓。这种方式,远远要比死记硬背更加具有效果。此外,物理公式主要是通过数字、符号等展示出来,而学生之所以难以理解,主要是因为他们并没有彻底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为此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符号含义,把阅读教材时所看到的符号和公式,用语言表达出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内容做到最为全面的掌握,进而提高自学效果。为此在今后,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对教材进行有效的阅读,使学生通过自学,深入掌握学习内容。
【结束语】通过以上内容我们能够了解到,自学是除课堂教学以外,初中生提升学习效率的另一种有效方式。所以学生自学能力如何,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物力学习效果。而作为教师来讲,应合理布置课前预习作业、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之间进行深入的讨论,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一来就可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加强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梅.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 读与写,2021,18(14):226.
[2]赵杰.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 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9):56-56. DOI:10.3969/j.issn.1673-0410.2014.09.073.
[3]李帅.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2):228-229.
[4]王侯梅.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探究[J]. 赢未来,2018,0(24):03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