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友今
广西南宁市第五幼儿园
摘 要:在幼儿园里,游戏是一项最基本的活动,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以及智力的开发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往往因为玩具材料或者资源投入不足等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幼儿们频繁发生争抢玩具的不良现象。本文将从家庭、教育机构、社会等方面出发,深度剖析幼儿争抢玩具的原因。并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给出具体的策略及建议。
关键词:幼儿;争抢玩具;教育对策
一、前言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一项基本活动,但是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争抢玩具的不良现象却时有发生。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由于孩子们不善于沟通合作,从而导致为了玩具而争吵得面红耳赤,加之孩子们并不懂得换位思考,从而发脾气哭闹,不再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交流,这样对他们的性格发育和社会性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后果。如何教会孩子们学会分享,杜绝抢玩具的不良现象呢?如何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和健全的社会人格,从而在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这些都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有待于我们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二、幼儿园孩子们争抢玩具的现状
在幼儿园一天的活动中,幼儿都是通过玩耍来进行学习,因此游戏活动便是他们一天活动的主要内容。游戏进行过程中的主要道具便是玩具,这样幼儿接触到玩具的概率就会增加,从而发生争抢玩具的可能性也会增加,所以在幼儿园的这一整天,任何时间阶段都有可能发生争抢玩具的现象,这种常见的不良行为,是幼儿在其自身利益受损的情况下表达自身内心感情的特殊行为方式。
园区的区角里,有各种各样的积木、插片,孩子们都喜欢到这里来玩玩具,但就在这个时候,矛盾就会爆发。当他们老师走到身边时,就会喊住老师:“老师,他抢我的玩具。”这时老师只会说:“不可以抢小朋友的玩具哟,要大家一起玩,一起分享才行哦。”但是老师这样的做法效果甚微,因为老师的话效果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过不了多久,同样的事情还是会再次发生。所以没有好的解决办法,争抢玩具的现象就无法杜绝。
向老师告状、攻击其他小朋友、哭闹、强行破坏他人游戏、无视耍赖等都是幼儿们在争抢玩具时的行为表现。一般情况下,在游戏时间,幼儿们争抢玩具的频率较高,这也是一天中幼儿接触玩具机会最多的时候。但就像之前所说,幼儿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游戏,所以争抢玩具的时间可以发生在一天中的所有时间段,如餐前、离园前等。通过观察,我发现这种争抢不仅发生在各个时间段,而且就发生频率来说也是非常的高。由此可见,问题的严重性已经不可忽视了。当然,好在每次争抢的时间都不是很长,大概都在三分钟以内。
大部分幼儿都不愿和同伴们分享自己先拿到的玩具,在争抢过程中扮演着“反抗者”形象。无视其他孩子想要玩该玩具的想法,但是在老师的干预下,这些孩子只会消极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同意分享多占的玩具,但是会表现出委屈的情绪,同时对于手中剩余的玩具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和保护意识。
三、幼儿园孩子们争抢玩具的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
作为幼儿最初的生活场所,家庭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起源。父母的过于溺爱,过于专制等一些不恰当的教育方式都会给幼儿带来不好的影响,会使他们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出现摩擦与矛盾。溺爱型的教育方式极其容易强化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意识,长期以来,孩子会变得自私任性。这就是家长们对于孩子们的分享意识不够重视所导致的。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们并不会对幼儿有什么要求,只要孩子开心,健康就行了,所以现在都是幼儿向家长提要求,而且大部分的父母都会给予满足,时间久了,孩子就受不了一丁点的委屈。而专制型的教育方式,往往家长对幼儿过于严肃,如果发现幼儿争抢玩具现象,通常会指责自己孩子的过错,并让自己家的孩子让出玩具。长此以往,孩子会产生内疚感,自卑感,他们害怕自己的行动是违背家长意愿的,是错误的。
2.教育机构因素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老师们常常陷入一个误区,认为让孩子们在一起游戏就是合作,其实这样的指导是欠缺的。因为幼儿往往是单纯的,有很多道理成年人懂,他们还尚未接触。所以当幼儿发生争抢玩具的现象时,老师不应该只是干巴巴的几句话阻止他们不准争抢,而是要站在幼儿的角度去努力倾听他们的心声,然后用他们也能够听得懂的语言去交流和沟通,让幼儿愿意听老师的教诲,真正理解分享的含义。其次是幼儿园自身条件有限,缺乏充足的玩具。幼儿都有模仿和随众的心理,看见其他小朋友玩什么自己也要玩,看见别人有自己也必须要有。但是幼儿人数较多,相同种类的玩具却不可能每个人都有一个,同时幼儿自己好不容易拿到的玩具又怎么会轻易与他人分享呢,所以争抢玩具的现象在所难免。
3.社会因素
社会有时候不能为孩子提供道德意识发展的良好的环境。现在的幼儿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任性,霸道。随着社会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的变化,幼儿与外界环境交往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现在家长的工作都比较繁忙,因此手机,电视,平板等一些电子产品早早地代替了户外游戏的地位。一些动画片里的人物成为了幼儿模仿的对象,动画人物的不良行为,也被幼儿们模仿下来。因为缺少室外游戏的机会,使得幼儿同样丢失了结交同伴的机会,孩子变得孤独,这让其以后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很难去自我为中心。
四、幼儿争抢玩具的教育策略
1.家庭方面
爱孩子并不是指一味地溺爱,只有严爱结合才能教育好孩子,才是对孩子真正的负责。有些孩子一出世,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就开始宠着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在一切以自身为中心的温室里。他想要什么,家长就给他买什么,犯了错误,家长也不会责怪。长此以来,幼儿就会产生一种唯我独尊的优越感,从而表现出自私,霸道,不知感恩的行为。再者,当幼儿的区别意识很模糊就知道把玩具强行占为己有并宣称主权时,家长一定不能认为这是孩子有主见,在往后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不会吃亏。
由于幼儿认知水平低,成年人的道理不太容易懂,所以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给幼儿传授礼貌用语,让幼儿们能够和谐相处。例如家长可以把玩具分享的礼貌用语潜移默化地运用到故事中,这样“替代性强化”的作用可以给幼儿施加暗示心理,记住基本的礼貌用语。家长要多多鼓励幼儿去与他人沟通,积极去交朋友,当你想玩他人玩具的时候,可以与他人沟通交流,征得对方同意后一起分享玩具,这样既玩到了玩具也交到了朋友,不是两全其美吗?这样一来,让幼儿了解到分享的好处,从而意识到抢玩具的行为是不对的。虽然幼儿争抢玩具的行为的确不好,但是一定程度上给幼儿们创造了沟通与交流的机会,家长们可以把我这样的机会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例如:“我可以和你一起玩玩具吗?我有奥特曼,我们一起玩吧。”家长教给幼儿礼貌用语,让幼儿懂得分享的快乐,在以后的学习中,懂得分享。
2.教育机构方面
化解幼儿抢夺玩具这一问题的核心措施就是提供足够多的玩具。在幼儿自主活动时,经常出现幼儿为了抢夺玩具而互相攻击。这是非常严重的,毕竟保障幼儿的安全也是幼儿园的第一重任。所以,老师应为幼儿提供充足的玩具,同一种玩具的数量较多一些,尽量不要出现一种玩具只有一套的情况,这样才能满足幼儿相互模仿的需求,既要保证玩具种类多样,也要保证同种类玩具的数量,即可避免因玩具不足引发的幼儿之间玩具争抢的现象。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家校合作,家园共育本身就是一个家长和老师之间相互合作的过程。家长和老师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共同探讨更加正确的教育观念。家庭疏忽的地方,幼儿园来进行补足,老师欠缺的地方,家长来带给孩子。就这样扬长避短,教育合力,从而达到一个理想的教育效果。家园共育共同引导幼儿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
3.社会方面
幼儿在家时,也许家长工作都比较忙,陪伴幼儿的往往是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等一些电子产品。这时候就需要媒体的力量来引导孩子们正确的价值观。动画片是幼儿们喜欢的一种媒体文化,可以借助动画文化刻画出的人物给幼儿树立一个正义的榜样,教给幼儿一些礼貌的用语或者是一些关于分享合作的小故事,让幼儿去模仿,每一个幼儿都学会这样的礼貌用语去和他人交流,就可以减少争抢玩具的现象发生。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独门独户的住宅模式越来越多,邻居的概念逐渐模糊了起来。幼儿“宅”在家里的现象越来越多。缺少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的机会,这样会对幼儿往后的交往能力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所以社区的相关人员应该在小区多提供一些适合孩子活动的场所,让孩子尽可能的走出家门,在室外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发展幼儿的交际交往,合作共处的能力。
五、结论
从国外对于儿童争抢玩具行为的研究表明,不参与竞争或是强制获得玩具的行为都会给幼儿的自身发展带来严重的消极后果,不管在幼儿园的哪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幼儿通过强制性手段抢夺玩具的行为,而亲社会行为从小班到大班是依次从无到有逐渐增多。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意识到,教育始终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头,学习更加有效的方法积极去引导幼儿的行为发展。对于争抢玩具的行为进行引导,鼓励其分享,合作和交流,努力培养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寿兰.浅谈教师赏识在幼儿园一日常规活动中的作用[J].新课程(综合版),2019(01):69.
[2]刘娅琦.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的幼儿习惯矫正[J].小学生(中旬刊),2018(12):14.
[3]王雯慧.游戏活动中幼儿不良行为心理的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32):149-150.
[4]蓝姝艳.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不良行为的有效对策[J].好家长,2018(72):77.
[5]郑国,潘莉,张骞.幼儿不良情绪疏导策略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8,28(04):71-76.
[6]马月成.幼儿不良行为及其教育对策——以幼儿争抢玩具为例[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21(03):49-51.
[7]韩娇娇.幼儿教育中幼儿不良行为及有效对策[J].新课程(综合版),2018(06):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