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运用信息技术减轻初中学生课业负担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8期   作者:马静芸 王金龙 陈洪海 马淑静 董金莉
[导读] 计算机的普及及应用给社会带来了一次
       马静芸 王金龙 陈洪海 马淑静 董金莉
       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第二中学065400

       计算机的普及及应用给社会带来了一次空前的发展,也给教育教学带来了质的飞跃。如何能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成为现在教学的主要任务。但如何能更好的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呢?现就此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远远超过老师的督促和说教。因而,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在乐中求知!而计算机可以将文字、图形、动画和声音有机地编排在一起,具有强大的计算功能和信息处理功能,对图形可以进行伸、缩、移、旋、切、拼、补等变换,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内容形象化,增强其表现力,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得到应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说过:“所谓课上的有趣,也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能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们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把电视所具有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感官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获得内驱动力,从而主动地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在教学时,要尽可能利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内心的喜悦和享受,也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思维更为活跃。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减缓思维难度、 突破教学难点,高效地利用课堂40分钟。
       合理的运用多媒体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突破教学难点,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这样,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做到了融基础性、科学性、直观性、实践性于一体,真正做到了追求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感知知识形成过程,突破教学重点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  运用信息技术精心设计练习。
       传统的作业布置是一刀切的,其存在三种弊端:(1)优生“吃不饱”;(2)差生“吃不了”;(3)机械性的作业重复。因此,教师要设置有弹性的作业,即对不同学生布置不同份量、不同质量、不同要求的作业,这样,才能确实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地设计好弹性作业题,精心设计弹性作业,既解决了学生差异的矛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智力因素,激发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竞争意识,培养了学生各种技能,还减少了学生用于重复、机械或耗尽脑汁也完不成的作业的时间,从而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进行有效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教师就应该以学生为本,结合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出相关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既“减负”又“提质” 的“双赢”预期效果。
       力求小题量获得大收获!克服布置作业随意性和盲目性。练习题不但能使学生巩固对知识点的理解,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因此在的教学中要精选题目,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相关的能力。一题多练的训练可以使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需要搞题海战术也能巩固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增加解题经验。另外,一题多变是通过改变一道原有的例题的已知条件、设问角度、解题目标等,从而得到了一道“新”题目。题目要求变了,解题思路、方法也要随之改变,使到学生提高对现有知识的理解程度,开阔视野,培养其发散性思维和灵活性。
       1、家庭作业的内容要少而精。
       这里有三个意思:第一,家庭作业的量要少。一题、两题,课余练一练起到巩固当天所学知识的作用。第二、内容要精。布置的作业每一题都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也就是说要练到点子上,不做机械重复的作业(所做的应用题可以不抄题。),所做的练习都要有代表性。第三、要有针对性。既要针对课堂的重点、难点布置家庭作业,又要针对学生掌握得不太好的内容加强训练。
       2、家庭作业的设计要有分层而留。
       教师布置家庭作业既要让学优生“吃得好”,又要让中等生“吃得饱”,更要让学困生“吃得了”。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实现给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练习,即实现分层练习。按照学生的课堂学习程度分成A、B、C三个不同的学习层次。A层就是指课堂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已经能很灵活地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解决各种问题。针对这一层次的学生我们要让他“吃好”即让他有知识可学,有练习可练但又不应该是机械重复练,而应是“有价值的练,有效果的练”。所谓“有价值的练,有效果的练”就是说所布置的练习应该让他们要动动脑,要想一想才能完成。这种练习类似于课本上的深化题、思考题等。B层就是指课堂知识基本掌握了基本能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解决问题。针对这一层次的学生我们要让他们把基础知识巩固得牢固一些,让他们对基础知识的运用灵活一些,因而对B层的学生,教师可布置一些稍灵活一些但又不难的题,让他们“跳一跳”就能完成。C层即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对课堂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好,对知识的运用也稍有欠缺。对这些学生教师不能要求太高,树底下的桃子尚且摘不到怎能让他们摘树顶上的桃子呢?因而教师要针对他们掌握得不太好的内容加强训练,针对课堂的重点、难点布置家庭作业,多做基础性的练习以便过好基础关。
       3、家庭作业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以往一说到作业,人们便想到了用笔在作业本写书面作业。而今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作业形式上也可谓“百花齐放”了,作业本、写字等已不是作业的唯一形式了,作业的布置可以多样化。例如,书面作业——这就是前面所说的需要在作业本上写的作业;口头作业——它在具体形式上表现为诵、背、说等。
       总之,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去,发挥其主导作用,创设生动形象的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从繁琐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形成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才能更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本文系廊坊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研究(课题编号201901157)的研究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