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寻找习作的源头活水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8期   作者: 马丽波
[导读] 生活中饱含酸甜苦辣,生活中浸透心血汗水,生活中充
        马丽波
        黑龙江省大庆市直属机关第一小学校  黑龙江 大庆 163311
        生活中饱含酸甜苦辣,生活中浸透心血汗水,生活中充满挑战拼搏……面对这样多姿多彩的生活,学生的习作却显得选材贫乏,大同小异,语言苍白,没有自己的特点,缺少童真童趣,所以习作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老大难”。经过认真分析,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还是要说“充实的生活,才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我们只要开放习作教学的课堂,只要让学生的写作实践真正地走向生活,就会使学生乐写、能写,成为现实。下面就以一次习作教学的过程为例将我的几点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分析教材,明确习作重点
        开学初,我和同事们进行本册教材的整体分析,我们在通览了四年级下册的七篇习作后,发现了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和四年级下册教材中都出现了以《我的发现》为内容的同题习作训练。编者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认真钻研了教材。
        研究教材后发现,三年级这篇习作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发现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一切感官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生在习作时,只要能写清观察的对象是“什么样”的就可以。而四年级这篇习作训练,在选材范围上明确指出要写生活中新发现,要按事情发展顺序一步步具体写出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经过。描写的过程要有重点,要写具体。
        无论是从习作的目标还是范文的解读,都告诉我们本次习作就是从三年级的“发现什么”提升为“怎么发现”上来。让学生的习作水平有一个螺旋形的上升。
        当我们为自己的收获感到欣喜时,我们又发现四年级下册的《习作五》要求学生写研究报告,这不正是前两次习作能力培养的综合运用吗?明确了编者的意图,我们确立了《习作三》的教学重点:按事情发展顺序具体写出“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经过,描写过程要有重点,要写具体。
        经过这样群策群力的教材分析,我开始了有的放矢的课堂教学。
二、深入观察,扩大选材范围
        在三年级教学《我的发现》时,学生文章选材的主要途径就是上网查找资料,结果写出的文章脱离生活,出现了“假大空”的情况。怎样破解这个问题?备课中,我认为“习作前置”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于是,我把习作教学前置融入到阅读教学中。在学习第一单元《第一朵杏花》时,我引导学生学习竺爷爷认真观察的态度,有序观察的方法。在第二单元《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中,学生又体会到有观察才会有创造。除了这一点,在学期初,我就提前布置习作任务,给足时间,让学生走进生活充分观察。当我第一次信心满满,在课前调查学生选材时,我就惊呆了,他们不是说“鳄鱼孵蛋的秘密”,就是说“冰川如何融化”,像“我发现了鲸鱼为什么会成群死在沙滩上;南方为什么比北方热”这样的大话题比比皆是。看来,只有前置是不够的,前置中的指导更是至关重要。于是我强调学生观察的对象一定是贴近生活,去发现那些在生活中“出现过的、感受过的”。第二次的选材反馈中就出现了“小鸡为什么吃石子;热水为什么比冷水更容易结冰;人为什么会晕车;理发店门前为什么会有三色柱;百合花为什么导致失眠;苹果上撒上酸奶不会氧化;冰块加果汁,冰化了,果汁却没有溢出来;香蕉皮由绿变黄的过程”等贴近生活的发现。

看到初见成效,我乘胜追机,继续引导学生围绕“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过的;感受过的;看得见、摸的着的;经历过的”来发现,为了不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我利用下课时间,逐个孩子寻问,了解,指导,通过一次次的交流,孩子们渐渐将目光聚集到“学校门前的马路变成了单行道;姥姥家小区里每年的大冰包不见了;理发店门前的小树不如其它地方的粗壮;白醋能去掉水垢;手剥山药后,会发痒;数学老师最近上课总带着胸麦讲话”这些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视的小变化。
        从学生不断丰富的选材上就能看出,有了习作前置,学生真的走进了生活,观察了生活,有感于生活,那他们写出的习作自然也能反映生活。这就是课标倡导的“说真话,写实事,表达真情实感”吧!
三、迁移写法,表达观察收获
        怎样才能把观察到的写作素材,有条理地表达出来是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教学中我搭建了“例文赏析”的平台,师生共同分析例文《红豆黄豆我来分》。以“发现了什么?”“怎么发现的?”两个问题为线索,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了作者是按照“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把事件记叙得如此清楚,明白。在探究问题中,学生有的采取上网查资料、询问父母的方法;有的采用做调查访问的形式,有的则亲自动手实践。在“白醋可以去掉水垢”这一发现中,学生讲述到:她发现家里的水壶总有一层白色的水垢,知道这是对身体有害的物质。听妈妈说白醋可以去水垢,便亲自动手实践。在一擦一抹中,她发现水垢真的被融解了,于是再上网查资料,获得了更明确的解释。
        学生们就这样积极、自信、大胆,有条理的与同学们分享着,此时的课堂热烈的掌声与惊讶声合鸣,教师的点拔与学生的顿悟相应,每一名学生都成了课堂的焦点,一篇篇口头习作在学生与教师的碰撞中产生。
四、深化立意,升华情感体验
        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选材,我也争取点拨学生在立意上做到百花齐放。
        课堂中,有的学生观察到,通过小区改造,姥姥家每年冬天都会出现的大冰包不见了,人们在行走的过程中,不用再提心吊胆了。这个发现如此贴近生活,于是教师评价到:“你的发现真好,你发现的也正是我们市领导想要解决的。现在我们社会把民生、民情放在首位,做为老百姓也确实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啊!”所以这个孩子在文章结尾处写到“虽然‘美景’消失了,但我发现政府对老百姓的爱是永存的”。
        在“百合花会导致人失眠”这一新发现中,孩子讲述到:妈妈的房间总是放着香气袭人的百合花,可她却经常失眠。有一次听人说百合花会导致人失眠,经上网查得资料,果真如此。便把妈妈房间的百合花搬出了卧室。从此妈妈失眠的症状渐渐好转了。”老师引导大家了解新知识外,又感受到这是一个孝顺的孩子,进而提升“回报母爱、懂得感恩”的情感!
        在“理发店门前的小树没有其它地方生成的粗壮”这一发现中,学生在立意上产生了“爱护树木”的意识,于是教师又给予点拨“树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树木,保护环境,保卫家园”。在提到“学校门前的马路在高峰期变成的单行道”时,学生通过向协管员调查,向校领导访问,明白了这样做不仅能疏导交通,而且更能保护学生安全。于是教师又提升到社会热点“安全校车”的问题,引起人们对于下一代成长的思考。
        当然,并不是所有文章都切合这样的立意。只要老师有意识的在立意上给学生以点拨、提升,让学生明确写作的目的,他自然也乐于写作了。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充实的涵义,应是阅历得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性情丰厚,兴趣饶富,内外合一,即知即行”。
    反思这次习作的教学解析,前置介入,指导习作的全过程,我深深的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皆语文,习作更离不开生活”。再看看我们年组四百多名学生的选材,竟然没有哪两篇是雷同的。没有雷同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自觉留意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积极的创造生活,让习作成为真实生活的忠实记录者,习作就会成为学生成长路上最受欢迎的好伙伴,习作指导课更会成为我们教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新宠。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