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香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 安徽合肥230061
【摘要】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构成英语核心素养。其心智特征是思维品质。即指通过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等表现出的能力和水平。本文拟通过北师大教材(实验)语篇语料的分析与教学设计入手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思维品质 逻辑性 批判性 创新性 课文语篇语料
一、引言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 [1](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构成英语核心素养。英语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围绕“人的全面发展”,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育人体系(见图)。
其中,思维品质,即指通过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等表现出的能力和水平。是其他要素发展的心智能力,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学习是社会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主要推动力是思维。高质量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背后一定有高质量的思维品质,高质量的文化理解和传播必定是高质量思维的结果,同样,学习活动也离不开学生的心智活动,各种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都是思维结果的表现[2] 。
因为思维品质不是课程内容,所以,课程内容六要素中没有明确提出思维品质的内容标准,但其培养需要依托课程内容来实现[3]。这也是本文需要借助语篇语料并对语料进行分析的主要原因。
二、概念及思维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不过,在分析语篇语料之前,首先我们需要弄懂几个重要的概念、了解培养思维品质的意义和目前课堂教学或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通常意义上的思维,涉及所有的认知或智力活动。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4]。
2.什么是逻辑思维?
以抽象概念为形式的思维。它主要依靠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思维。
3.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又叫critical thinking或反思性思维。即利用已有的知识图示批判反思自己解决的方法是否恰当,逐步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
4.什么是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利用所学的知识,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在思维的三要素中逻辑是基础,批判性是发展,而创新性则是思维的成熟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关键。三者之间互为基础,逐步提高。从古至今,无数智者的成就及他们创造的奇迹无一不是三种能力的深度融合的结果。
以诸葛亮火烧赤壁为例:?诸葛亮夜观天象,根据星星,月亮,云层与气候之间的关系合乎逻辑地推理出东南风将起,这是思维逻辑推理的具体体现。显而易见,弱小的孙刘联军要想战胜强大的曹操大军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诸葛亮在众多作战策略中利用风向的改变选择了火攻,这是批判性思维的结果,是思维的发展。与周瑜合作,利用黄盖献计让曹操用铁链连接战船,创造了火烧赤壁的经典战例。
由此可见,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多么重要!但是在常见的英语教学模式中,无论是常见的字词句篇的文本交互性模式,还是师生互动性课堂教学,亦或是常见的热热闹闹表演性的各类大奖赛,笔者发现教学过程中大家普遍回避了文本的逻辑解读,虽然有些老师偶尔能够运用支架理论,帮助学生通过支架帮助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却没有能够利用文本的逻辑关系,错失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因为文本框架不清,逻辑不明,即使老师设计出一些类似的情境,但学生因为缺乏完整的图式,常常很难实现文本框架和逻辑图式的正迁移,其结果只是老师之前所强调的碎片化知识的迁移,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三、 利用语篇语料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令人感到鼓舞的是笔者有幸聆听了2020王蔷和陈则航两位教授的新教材培训。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强调用what,why和how解读文本,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其中,笔者认为这里面的how是文本解读的核心,也是利用语篇语料进行思维培养的关键。为此,笔者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解读文章标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现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6》[选修模块] Unit?18?Beauty is?in?the?Eye?of?
the?Beholder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语篇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王蔷老师认为,阅读教学首先需要让学生明白文章在说什么?也就是要弄懂what。What是一篇文章的主旨所在,理解的关键是文章标题。因为标题通常是上位的表述,一般情况下涵盖整个语篇内容。那么,Lesson 1 unit18这篇文章的title是What is beauty? Sub-title是Beauty is the Eye of the Beholder。这两者的关系是什么呢?通过鼓励学生去探索大小标题之间的关系来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寻求彼此的逻辑关系。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地将两个标题整合到一起去理解。即1)大标题是问题,小标题是答案。2)What is beauty?显而易见在寻求定义,Beauty is the Eye of the Beholder是在试图下定义。但是,通过笔者通过追问,Are you clear about what is beauty? 学生们的回答是否定的。既然是下定义,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模糊的概念?从而启发学生通过反思,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他们通过文本语篇阅读寻求答案。3)根据title和sub-title,利用已有的文体图式,判断本文文体。学生们的回答基本归于议论文或说明文。他们推理的理据是大小标题用的定义法,这是正式文体的标志。
3.2 利用图式培养学生批判性能力
图式理论认为阅读理解设计文本和图式两方面。读者在进行文本解码的同时也在应用已有知识帮助理解。[5]
为了激活学生已有的图式,我就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According to your background knowledge, what is the structure of the passage? 这样学生们的已有图式就激活了,因为无论是议论文还是说明文,其基本结构都是:总---分—总。
然后,鼓励学生快速阅读或小组合作找出每段的主题句,各组汇报的结果:
Paragraph 1 Standards of beauty change across time and cultural groups.
Paragraph 2 Traditions and fashions, like society itself, change and adapt with time, so it is reasonable that our ideas of beauty change as well.
Paragraph 3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culture remains a major part in determining our ideas of beauty.
Paragraph 4 With the influence of history, society and culture, there are no precise criteria which can be used to judge what is beautiful.
Paragraph 5 Physical beauty must also be accompanied by an attraction to something deeper within a person.
Paragraph 6 Beauty, therefore, has more than one dimension.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语篇结构,然后,我要求各组根据自己汇报的结果,画出本文的树形图。
根据这个结构图再结合已有图式,学生们得出本文为议论文中的立论文。再让学生们讨论反思各段主旨大意是否正确?通过批判性思维及讨论,学生们发现paragraph1,paragraph5和paragraph6大意找的不正确。因为小标题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全文的论证必须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而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中共有的,且呼应小标题的信息是: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通过激活图式和批判性思维活动学生们修正了第一段和第六段的大意。然后,再组织学生根据paragraph5提供的inner beauty这个有用的信息, 通过逻辑对比,概括出paragraph 2,3,4的上位表述是physical beauty。由于physical beauty受时间和文化的影响具有主观性,inner beauty更具有主观性,这样学生就将paragraph5的主旨大意修正为:Judging the appeal of a person’s inner beauty is much more subjective.在这个修正过程中,学生的概括、对比、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然后通过反思又推动了批判性思维的发展。结果学生对全文就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Paragraph 1: 提出论点: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分别从
Paragraph 2,3 and 4 从physical beauty is subjective.角度论证审美观因人而异。
Paragraph 5 从inner beauty is more subjective.角度论证审美观因人而异。
来帮助读者得出论点
Paragraph 6 得出结论: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再鼓励通过反思,回到标题解读过程中学生对定义感到困惑的地方,这时他们才豁然开朗,因为审美观是主观的,所以美的定义具有不定性。
3.3 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学生理解了文本的框架结构并掌握了各段之间的关系和作用后,我们需要再激活学生的议论文的图式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Why does the author support the argument point from physical beauty and inner beauty? 利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逻辑的角度理解标题中的Beauty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论证过程更加详实充分,使论点更加站得住脚。其次,根据文章第一段的论点再追问一个问题:What’s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agraph 1, paragraph 6 and paragraph 2-5? 学生们根据标题解读时的困惑到经过论证过程的解惑,很容易得出整个语篇逻辑关系是因果关系;再次,paragraph2-4与paragraph5之间又是什么逻辑关系呢?由于二者得出结论共同点是subjective,属于求同,这是典型的对照内涵。最后,各段内部之间的逻辑关系又是什么呢?通过分析与讨论,同学们的思维完全被激活,这样段落内容的因果关系也就清晰地显现出来。
3.4 利用正迁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所谓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6】 学习的最终目的绝不仅仅局限于对文本的理解,最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成能力,并通过正迁移,利用这种能力去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生掌握了本篇立论文的结构,论证方法和行文逻辑后,我们再来看2020年高考全国卷I的书面表达就很简单了。
(2020年全国课标I卷)【7】
你校正在组织英语作文比赛。请以身边值得尊敬和爱戴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参赛,内容包括:
1. 人物简介;
2. 尊敬和爱戴的原因。
注意:
1. 词数100左右;
2. 短文题目和首句已为你写好。
首先,这篇文章可以写成立论文,论点是xx是我所尊敬或爱戴的人,首尾段观点要相互照应。中间段是论证过程,但是为了保证论证的充分性就需要我们充分考虑“尊敬或爱戴”的内涵和外延。一般来说评价一个人,我们会从德能勤绩四个维度来评价。所以,这也是本文的原因和核心所在。全文的逻辑自然也就是因果关系了。框架完成了,内容着力点有了,逻辑关系明晰了,剩下的就看语言能力了。但这时候因为能力的提升,问题的解决也就变得轻松了。
四、结语
本文依托《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6(选修模块)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通过语篇文分析,利用激活学生已有图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反思,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学会正迁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尽管还有不足之处,但后面的教学中,笔者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寓于日常的语篇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2020.《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6(选修模块)[T].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梅德明. 2019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师指导英语》[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4. 刘颖,苏巧玲 .1997《医学心理学》 .[M].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
5. 王笃勤. 2019.《英语阅读教学》.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6. https://baike.so.com/doc/6803845-7020743.html
7.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