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红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长郡月亮岛学校 湖南 长沙 410200
摘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传统文言文教学局限于一篇文言文的孤立教学,没有纵向和横向的作品对比,课堂容量小,学生阅读面窄,在课外文言文阅读时不会进行知识迁移,鉴于这种情况,课堂中开展群文阅读,扩大课堂容量,打通
课内外的古诗文作品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旨在以文言现象、写作手法、思想主题和作家为思路线索,从课内外选取合适的文本开展古诗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教育部最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在此纲领下,还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文言文是教师花费时间最多,而学生却仍倍感困难的一部分知识,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令语文教师沮丧。在中考中,古诗文阅读能拉开学生之间的差距,部分学生表示看不懂文言,不会分析不同语境下的词义,翻译连蒙带猜,问答题也不知道如何动笔。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学生阅读面窄,积累少,不会进行课内外知识的迁移。
文言文具有语言含蓄、精练、典雅的特点,正是这种言简义丰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体验的同时,也造成了学生阅读的困难,如何消除与文言的“隔阂”,使之亲切可感,明白如话?这需要师者注重教学的方法,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打开学生的眼界,突破课堂教学的狭隘和束缚,尽可能地扩大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容量,古语有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注重群文阅读,增加量的积累,注重课内外文言知识的积累与迁移,进而增强文言语感,发展理解与感受力,提升文言文素养。
师者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开展群文阅读?怎样类型的文章适合组合起来进行比照阅读?该选择怎样的角度来挖掘不同文言文中有价值对比的知识点?笔者做了如下的一些思考。
第一、将不同作品中的文言现象归类整理,进行对比积累,夯实基础。
如学生学习“之”字做结构助词,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可以将几篇课内外文言文中的此类用法进行归类整理,如: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4、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5、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
这是不同篇目中“之”字的相同用法。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不止针对于一篇文言文总结其“一词多义”现象,更需要有全局和发展的眼光,放眼初中教材六册的文言文课文,甚至是课外的文言文进行对比阅读,总结归纳,强化语感。再看不同篇目中“以为”的似是而非的用法。如:
1、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2、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
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4、愚以为营中之事。《出师表》
5、全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
以上五个句子都有“以(……)为”这个词语,用法却并不都相同。
第1、3、4中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而第2句中的“以为”是“以…为”的省略,则不能翻译成“认为”,可以译为“把……作为”,第5句中“以”后没有省略成分,“以…为”意义同例2。此种情况提醒我们,在比照阅读、归纳文言知识的时候,因虚词最灵动多变,同中存异的情况也不少,因此要学会同中比异。此外,还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情况也是如此。
第二、以写作手法为依托,对手法相近或相反的诗文展开对比教学,强化理解。
如孙秋备老师执教的<当梦得遇见茂叔——《短文两篇》> ,就是将手法相近的文言文进行群文阅读非常成功的范例,课堂流程为“导入新课,积累文体——创编习题,积累词汇——变式说读,积累句式——分层悟读,积累章法——知人论世,积淀精神”,整个课堂自然流畅,环环相扣,贴合实际,又循序渐进,使学生积累了文言知识,训练了句式,习得了章法,更沉淀了心灵。从语义到语法再到语用,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这都得益于执教老师找到了打开群文阅读之门的钥匙,即抓住了《陋室铭》和《爱莲说》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再比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三篇课文《三峡》、《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都用到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三峡》、《记承天寺夜游》和《与朱元思书》中都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此类手法相近的群文阅读,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某种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够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也为学生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此外,还可以选取运用了相反手法的诗文进行群文教学。如诗歌中的“衬托”手法有“正衬”和“反衬”,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是以哀景写哀情,而姜夔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是以乐景称哀情。王籍的“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以声衬静的典型例子,而常建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则是正面写静的例子。学生在这样的对比中能加深对手法的认识,并能更好区分相近的手法。
第三、以思想主题为线索,将主题相近的古诗文组成群文阅读,拓展视野。
以纪丽娜老师执教的<春木有情,《诗经》有爱——《关雎》《蒹葭》>为例,共整合了《诗经》中主题相近的《子衿》、《木瓜》、《野有蔓草》、《采葛》、《有女同车》、《桃夭》和《樛木》七首诗歌,课堂中呈现了多种形式的积累,“引用破题式”“波浪渐进式”“滚雪球连带式”等,将吟咏唱读、诗意译读、仿诗创作融入其中,课堂语文味很浓,课堂中的生成也让人惊喜层出,师生都陶醉于课堂晕染的浓浓诗意中,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积累了知识、锻炼了能力、陶冶了情怀。究其法宝,是执教者匠心独运地抓住了诸多《诗经》作品表达的同一个思想主题,即“爱”,使学生的所得超出了课本本身,向积累更深处“漫溯”。
再如同样是表达怀才不遇的诗,不妨把《赤壁》《贾生》《行路难》《十一月四四风雨大作》等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诗歌组合,进行群文教学,积累“怀才不遇”类诗歌常见意象、写作手法等。此外,思乡怀人诗、边塞爱国诗、咏史怀古诗等不同主题的诗歌都可尝试群文阅读。
第四、以作者为脉络,将各阶段相同或不同风格的诗文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阅读,整体把握。
以课本为例,《诫子书》《出师表》都是出自一代名相诸葛亮,前者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位父亲对孩子的呕心泣血的谆谆教诲,而后者是一位人臣的使命担当和忠诚不二。两相比照,诸葛亮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有情有义。课本中选取的苏轼的诗文,《记承天寺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等大都是豪放豁达的,但也不尽然,如《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深意在不苟合取容,婉约中带着沉郁,《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更是情致缠绵,哀婉动人。将苏轼的豪放词和婉约词进行对比群文阅读,学生能加深对苏轼生平和文风的了解。
再以杜甫为例,众人皆知他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都以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为主旋律,学生也容易形成刻板印象:杜甫的诗歌都是悲伤的,都是关于爱国的。殊不知,杜甫的作品中也有不少非此类主题的诗歌。如杜甫和李白是忘年之交,杜甫作为晚辈,写了《天末怀李白》《春日忆李白》等几十首诗表达对李白的敬意。
因此,我们在选取群文阅读的文本时,既要求同也需要寻异。找到相近风格的诗文进行群文阅读,便于我们发现同题材作品阅读和鉴赏的规律;找到迥异风格的诗文,有助于打破刻板印象,全面地了解多样的人格及文格,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中华人民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J].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