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淼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大河坎九年制学校 邮编:72310
摘要 中国诗歌是人类文学史上的智慧结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中国诗歌也是语言的艺术,它传递出人性普通的本质情感而具有强大的共鸣空间。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应试的难点。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的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有些方面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学与用的脱节,懂与会的分离,使学生对中国诗歌失去兴趣。本文试图通过信息技术辅助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应用,得出感悟就是初中语文教师在平常教学中要坚持育人为本,同时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智能创新,即把信息技术引入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一定会开创诗歌教学的新局面,一定会使初中学生喜欢和热爱中国诗歌,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水平。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 诗歌教学
引言
中国是诗歌大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渗透着诗歌的韵味,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这种文学样式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形成了独特的鉴赏方法。学习诗歌有助于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诗歌鉴赏也是语文中考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上好诗歌鉴赏课,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相关训练活动,无论从推进素质教育的层面,还是从迎考应试的角度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我从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十七年里,我一直在探讨和研究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两点感悟。
一、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课堂情境,能培养初中生的诗歌学习兴趣。
记得我刚参加教师工作的头几年,面对诗歌教学时我感觉就是让学生反复诵读背诵,课本上的诗歌照本宣科,对学生进行填鸭式诗歌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结果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周末回家休息看见自己的儿子在电脑上学唱儿歌,电脑上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悦耳动听的音乐,吸引了儿子的注意力。于是我茅塞顿开,学生的诗歌教学不也可以采取这种信息技术辅助方式吗?从此我马上行动,一方面在网上寻找相关教学资源下载,一方面自学与请教本校信息技术教师,积极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如PPT制作、Flash设计等,同时引导学生扩大诗歌学习范围,给学生补充了一些课外诗歌。
自从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后,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我上课轻松、愉悦,学生也兴趣大增。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诗歌教学呈现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尽显泰山之雄伟;“楼根插迥云,殿翼翔危空”凸显华严寺之孤拔;“明月出天山,苍茫山海间”可见天地之壮阔;“细草微风岸,桅樯独夜舟”让学生置身天涯之孤旅。一首诗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全由画面构成,没有作者的参与,也没有任何的评论,一个个鲜活的画面自然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引起师生思想上的共鸣。总之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益智、育美、审美功能,提高了初中生的诗歌学习兴趣。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真正是师生的良师益友。
传统教学活动中,初中语文的诗歌学习就是诵读、背诵、抄写以及教师个人对诗歌内容意境的阐述,还有对诗歌中知识点、考点的强调,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形式简单,方法单一;学生被动接受,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辅助诗歌教学拓宽了师生的视野,特别是通过对具有较大影响的诗歌作品进行介绍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白马秋风塞上,杏花烟雨江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结合多媒体极富表现力的画面,一张张照片,一组组蒙太奇镜头,近景、远景特写,实景虚景,通过信息技术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的运用将学生带进一个需要想象和回味的空间,去领会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作品的主题,升华了诗歌的意境。
如我曾经给学生推荐课外诗歌鉴赏(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时,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这首诗里营造了一个幽独孤凄的环境画面,“幽人”用虚景拍摄。开始是镜头向上,透过梧桐树看见不完整的月亮,远处的声音渐渐地消失。然后画面转换,对准诗人,使用略微模糊的中长镜头,隐约地看见诗人在室外徘徊。一只鸿雁飞起,镜头跟拍。紧接着来一个特写,只见受惊的鸿雁回头,目光茫然。近镜头不断切换,只见鸿雁从一根树枝到另一根树枝上停一下又立即飞走。最后镜头遥拍寂寞的沙洲,由实化虚。在这首诗中,信息技术的构图技巧,拍摄技巧,创作技巧是教师传统诗歌教学模式无法阐述和表达的。
结论
总之,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作用巨大,潜力和活力无限,只要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坚持育人为本,同时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智能创新就一定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