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8期   作者:王桂凤 曹宝华 赵冠华
[导读] 学生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于养成习惯,增强能力。
        王桂凤 曹宝华             赵冠华
        沈阳市浑南区实验中学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第二小学
        摘要:学生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于养成习惯,增强能力。通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守护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是经过观察发现,一些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可能没有针对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采取有效的策略,导致管理成效不够理想。基于此,本文就着重探讨在班级管理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培养策略。
        关键词:班级管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行为习惯强调的是行为和习惯的总称,习惯一般是自动化的行为方式,是在一定时间内养成的,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习惯不仅是自动化的动作和行为,也包括一些思维或者是情感性的内容,通过不同的习惯养成,能够对人起到积极或者是消极的双重作用,为了进一步扩大行为习惯起到的积极作用,班主任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能够学习更多正确的行为准则。
一、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意义
    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具有明显的益处的。首先,通过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能够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对于一些学生而言,他们由于年龄较小,无法判断一些正确或者错误的事情,任由着自己的心情做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做出一些让自己后悔的事情。而在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时,班主任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意识到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其次,通过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还能够发展学生的独立能力,在之前的教育过程中,如果班主任没有对学生提出非常明确的要求,只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长此以往,一些学生会出现懈怠等负面情绪,而在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时,班主任应该让学生对自己提出明确的要求,按照自己所制定的要求去做。长此以往,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学习或生活习惯。再者,通过行为习惯的培养,还能够发展学生的意志力,因为学生目前正处于成长的基础阶段,他们往往会出现意志力薄弱以及控制能力差的情况,当遇到困难时,学生习惯下意识地退缩,这种情形其实会影响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而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时,班主任应该让学生去参与更多的道德活动,让他们能够通过不同的实践活动来意识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不断地约束自己。        
二、论析在班级管理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注重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学习正确行为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时,班主任自身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班主任在日常的教学或者是管理中没有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只是为学生提出更多的要求,那么学生可能内心不愿意服从班主任的安排。

因此,班主任首先需要推己及人,从自身出发,制定自身需要遵循的行为条例,让学生能够有学习的榜样。例如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首先需要保持整洁的外观穿戴,让学生能够向自己学习,而且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班主任一定不能够随意说脏话或者是辱骂学生,让他们感觉自己没有得到尊重,并且当班主任在校园中发现了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时,班主任也必须及时地进行制止,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让学生耳濡目染,习得更多正确的行为习惯,以此能够更好地约束或者是督促学生。
(二)关注学生需求,采用民主化管理模式
    之前在班级管理中,可能大多数班主任都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真实想法,只是从自己的角度来对学生进行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班主任的管理模式与学生的需求是不够匹配的,导致学生产生更为强烈的反叛心理。作为一名班主任,需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考虑,用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引导,让自己和学生之间能够构建一种更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比如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以采用一对一或者是一对多等不同的沟通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耐心地倾听学生的疑虑,并且观察学生的言行,然后根据每一位同学的实际情况,做好相应的记录,根据自己的记录来采用不同的引导模式。借助这一方式,能够保证班主任管理的针对性,并且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配合度,班主任可以采用民主化的管理模式,例如班主任除了通过自己来对学生进行管理之外,还可以在班级中推选出民主小干部,让小干部和自己一起配合,共同把班级管理好,在这种情形下,能够进一步增强班级学生的凝聚力,让他们能够更加自觉地进行配合,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班风。
(三)设置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班主任直接带领学生参与到不同的活动之中,让他们去进行体验,在体验良好行为习惯之后,学生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这时候他们就能够学习一些正确行为,并且改正自己的一些不良言行。例如有一些学生出现了不诚信的状况,他们在生活中习惯性地撒谎,那么在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就可以设置角色扮演活动,在扮演活动中,班主任让学生分别体验撒谎者和被欺骗者的不同角色,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当自己欺骗别人时,自己内心其实会产生一定的负罪感,同时,被欺骗了的人内心也会产生强烈的不适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进一步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愿意在生活中诚心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同时,考虑到有些学生的性格比较冷漠,不愿意主动地和他人进行接触,那么在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还可以设置一些关爱孤寡老人的活动,带领学生到校区外面去进行体验,让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不同的人,借助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收获更为强烈的成就感,让他们在生活中愿意主动地敞开心扉,积极地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班级管理中,为了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一定要深入地去进行考虑,从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析,制定出一套更为有效的行为习惯培养模式,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帮助下不断地进行反思学习,学会正确的行为准则,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唐静. 在班级管理中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 2018(95).
[2]孔秀玲. 小学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策略[J]. 新课程(教研版), 2015, 000(007):169.
[3]詹俊峰. 浅谈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策略[J]. 学苑教育, 2013(5):12-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