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美华
浙江省温岭市新河镇长屿小学
【摘要】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比起智力、外貌或者家庭条件,毅力是最可靠的成功的指标。它能保证孩子对长远目标的持续热情,不忘初心,持之以恒,专注投入并在这一过程中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然新时代的小学生在“六合一”式家庭的溺爱中长大,毅力的缺失造成他们缺乏对目标的执着,缺乏对失败的免疫,缺乏对成功的体验。本文结合学校的“毅教育”课程建设,从学生毅力教育缺失的现状入手,再从“毅教育”课程环境创设、“毅教育”课程内容开发、“毅教育”课程活动设计、“毅教育”课程评价制定这四个方面强化“毅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让学生在“毅教育”课程实施中获得“毅品质”——持久的恒劲、日复一日的坚持、吃苦耐劳的精神、面对失败的勇气以及把梦想变为现实的斗志,从而绚烂学生的成长之路。
【关键词】“毅教育”课程 课程环境 课程内容 课程活动 课程评价
点击现状:三“缺乏”现状“阻碍”学生的成长之路
疫情后,学生心理、学业、生存等系列问题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面对我们对学生意志方面教育的缺失。其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早已指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意志坚强”是指学生直面困境过硬的心理素质,也指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品质。每个学生都要经历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等十几年的学习生活,如果没有持久的恒劲,日复一日的坚持,吃苦耐劳的精神,面对失败的勇气以及对把梦想变为现实的斗志,往往半途而废,学习抵达不了彼岸,万事都不能成功。其次,“心理健康”中指出:人格完整健康的其中一个主要标志是“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的支配自己的行为”。这指明了学生是否具备“毅之品质”,决定了今后能否适应社会生存、能否有足够的心理应对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但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毅品质”形成方面有明显的的缺乏:
1.缺乏对目标的执着——半途而废,品质难成
纵观现在的学生在包办中成长,遇事都有家长帮忙解决。很多时候目标的设定也没有执行力,存在遇到难事便退缩,遇到困境便放弃的普遍现象。而成功离不开对目标的执着,只有持之以恒的坚持,才能在坚持中形成品质。
2.缺乏对失败的免疫——面对困境,消沉应对
近年不断地智力投资,不断地加强培养,也带来了教育成果的辉煌。但是,在这样一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却屡屡发生学生因教师的一句批评变得消极,甚至轻生的事件;屡屡发生学生因同伴之间的小事而大打出手,甚至危及生命的校园暴力……教育事件的多发,正是因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偏低,缺乏面对失败的勇气。
3.缺乏对成功的体验——欠缺意志,难以成功
新时代的小学生在“六合一”式家庭的溺爱中长大,导致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弱,从而造成成功体验的缺失。长久以往,学生会处于消极状态,逃避现实,遇事容易放弃。因此,学生成功的体验缺失,不利于学生成长。
策略寻译:“毅教育”让学生“毅”起成长
不能让学生因为毅力的缺失而阻碍成长的道路。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培育基地,要进行知识的传授,同时更要引领品德的养成。学生“毅品质”的形成可以利用课程更好地助力。学校以“石文化”为载体,进行“毅课程”的全课程设置,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石之坚毅的文化浸润,从而领悟石之精髓、匠之精神,让学生在“毅课程”实施中中获得“毅品质”——持久的恒劲、日复一日的坚持、吃苦耐劳的精神、面对失败的勇气以及把梦想变为现实的斗志。接下来,本文将结合学校的“毅教育”课程建设,从学生毅力教育缺失的现状入手,再从“毅教育”课程环境创设、“毅教育”课程内容开发、“毅教育”课程活动设计、“毅教育”课程评价制定这四个方面强化“毅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一、以“石”润校,身临“毅”境——结合“石文化”创设“毅课程环境”
从“石文化校园主题长廊”“石文化研学实践基地”“石文化班级文化阵地”三个层面借助石文化创设“毅课程环境”。学生在校园里处处见石景,悟石味,让石的“坚毅”形象深入学生心中,从而让学生获得持久的恒劲,日复一日的坚持,面对失败的勇气,精益求精的品质,实现“毅教育”。
1.浓郁校园“石景”,置身于“毅”
学校建设“石文化校园主题长廊”,从“石历史”“石文艺”“石精神”三个主题版块进行石文化素材的选择和布置,充分发挥“石文化”的濡染、凝聚、激励等育人功能,赋予学校植根于自己土壤的石文化。
如“石历史”针对石的开采过程进行展示,让学生了解从“顽石”到“石作品”的程序,感受每一次改变背后的付出;“石文艺”则展示一些精炼的石文化短语,如“每一次打磨的疼痛都是惊艳亮相的准备”、“千磨万击出深山,粉骨碎身浑不怕”等,让学生无形中吸收直面困境的勇气;“石精神”则展示石匠的生活和匠人精神方面资料,让学生在观看了解中习得“精益求精,永不言弃”的“匠人精神”。
2.打造基地“石味”,活动于“毅”
学校门口左侧空地开发成石文化研学实践基地。基地共分八个版块,但将着重从“石工具、石生产、石工艺”三个版块进行设计,借助“劳动教育”实现毅教育。
如“石工具”版块——对采石工具进行展示,并对采石的过程有初步的了解;“石生产”版块——设计微型采石场、运石坡,并对采石运石有初步体验;“石工艺”版块——展示石雕的雕琢过程,譬如展示石狮子由“石块”成为“石狮”的雕琢过程,并对石雕过程有初步感知。每一个版块都结合石的特点去设计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感受石文化的同时,感受打石人劳作的辛苦,以此获得“持久的恒劲,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3.丰富班级“石艺”,学习于“毅”
每个班级开辟石文化展示阵地,营造浓浓的石文化气息。要求“石”之题材广泛,“石”之内容丰富,实现班班有特色,班班有亮点。班级具体从“石之形、“石之语”“石之神”三方面进行布置。
如“石之形”即直接采用石头进行班级特色布置;“石之语”则是张贴与石有关的诗句、警句、金句等,让学生耳闻目濡;再者结合品牌班级的创建,从“石之神”中提炼“班之精神”,并成为班级口号,让“石之精髓”深入人心。班级文化阵地的长期熏陶,让学生获得“不怕失败、不懈追梦”的“石精神”,从而实现“毅教育”。
二、以“石”载道,另辟“毅”径——借助“石文化”开发“毅课程内容”
为了使“毅教育”落地。学校结合“石文化”开发课程,并系统设计“毅教育”课程树。课题组充分利用“两地一景”设计课程内容,“一景两地”——“一景”即“长屿硐天”,“两地”即长屿方圆之地和学校石文化基地。三个课程分别从点、线、面三个维度实现梯度“毅教育”。
1.以“点”习“毅”,新编石文化社团活动课程
在原有基础上新编《遇见长屿》小导游社团课程,取材礼仪和长屿硐天。本课程主要针对部分优生,在每周的社团活动中开展,从点入手进行“毅教育”,并以此由“点”及“面”。课程内容以“石礼仪”作为切入口,进行导游知识和礼仪的教学。课程分“入门级”和“进阶级”两大级别,同时采用“蓝-红-黄-金”旗的晋级形式。旨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如石般沉稳坚韧”的品质和“把梦想变为现实”的斗志。
如《遇见长屿》小导游课程入门级主要针对小导游基础礼仪训练,礼仪形象的训练贵在坚持,同时礼仪也是走向成功的标志。再如进阶级主要是英文版的导游知识学习,也贵在苦练。同时从优生入手,可以更快实现目标,成为长屿小学的“学子形象代言人”,达到“以少带多”的目标。
2.以“动”研“毅”,创编石文化研学实践课程
《美丽的石头会说话》作为研学实践课程,内容将针对长屿硐天的特殊石质、长屿的石古迹、石匠的采石生活等进行编辑,分别是《石韵长屿》《石趣长屿》。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分成两大版块进行编辑,其一采用研学实践的方式落实课程,其二块采用学科实践渗透的方式落实课程,每一课内容分年段实施。学校将借助每学期的“石文化活动周”,引领学生触摸“石文化”。
如在活动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石头为何这么坚硬”、“石桥为何经历百年依旧不倒”、“石匠是怎么打磨出这些作品的”,在探究中,吸收石文化的力量,并获得“克服困难、吃苦耐来、团结合作”的品质,实现“毅教育”。
3.以“修”炼“毅”,编辑石文化德行修炼课程
《毅起成长》作为德行修炼系列课程,内容主要关于学生行为习惯、品质的养成。本课程从三个时间节点要求学生进行德行修炼。三个节点的教育均有较长的时间跨度,旨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同时从时间层面促进学生获得“日复一日的坚持”,即对学生进行“持之以恒,永不言弃”的毅力教育,实现“毅教育”。
如始业课程就在一年级学生入学前进行一周训练,之后一个月通过每日评价促进学生对习惯养成的每日坚持。紧接着通过每个月的过关考核促进强化,以实现习惯养成的同时获得“毅品质”。
三、以“石”为乐,心满“毅”得——紧扣“石文化”设计“毅课程活动”
“毅活动”从“社会、学校、班级”三级有目的地设计渗透“毅教育”的活动。“社会层级”在于培养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学校层级”则关注学生对石文化的理解,并从中获得“持久的恒劲”、“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永不言弃的决心”;“班级层面”主要在于特色活动的开展获得“日复一日的坚持”和“把梦想变为现实的斗志”。
1.每日一“毅”,班级活动特色化
班级石文化特色活动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些带着班级属性的“毅活动”,实现每日一次毅教育。
如班级可以开展“滴水穿石活动”,坚持每日阅读活动,如低段的绘本阅读,高段的群书阅读;也可以开展“石匠升级”活动,如以每日学习表现为例,进行“小石头”积累,量化升级。班级为单位,操作上更为便利,形式上更为灵活,创意上也可更为新颖。每个班级可以选择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从中获得“日复一日的坚持”,以此渗透“毅教育”。
2.分层得“毅”,校级活动主题式
学校石文化主题活动旨在通过校园主题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去触摸石头,领悟石文化,从而实现毅教育。
如活动设计讲究梯度性,分低中高年段,让每一年段的学生随着年龄的递增都可以参与到活动,并且每一次活动都能有不同的收获。初步设想如下:
年段划分 活动设计及梯度目标
一~二年级 通过“石头会说话”“我能发现石头的秘密”,让学生观察石形。从石头“质地坚硬,亦能打磨”中获得“要团结、能坚持、愿改变”的力量;
三~四年级 通过“疯狂的石头”“我是小石匠”,让学生绘石、雕石,从“石头也可以如此美好”中获得“只要愿坚持、肯吃苦,就能遇见美好”的动力;
五~六年级 通过“硐天寻韵”“访问石匠”,让学生感受石的神髓和石匠精神,从中获得“面对失败的勇气”和“把梦想变为现实的斗志”。
3.借力寻“毅”,校外活动实践型
校外石文化实践活动旨在走出校园,以长屿这大范围的区域为生活课堂,并借力于家长实现毅教育的一种活动方式。
如活动设计以体验性活动为主,每次活动要求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如:去打石场体验石运输,通过采访、查证了解石路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并通过合理解决难题,获得“克服困难的勇气”,以此获得“毅品质”。
四、以“石”育人,“毅”路成长——渗透“石文化”制定“毅课程评价”
“毅教育”为保证适用性,通过“评价设计——选点试用——使用反馈——再次设计”四步进行设计。评价从“时间维度、毅力程度、自控能力”三个方面进行。
1.“毅”起坚持——“小毅达人秀”卡式评价
“小毅达人秀”以打卡挑战的形式进行评价,以“做最好的自己”为设计理念。从“时间维度”进行设计,以学期为单位,要求学生坚持每日打卡,缺一不可,以此获得“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具体操作为:挑战打卡以“2+X”的形式开展,“2”指两项指定打卡活动,为保证学习能力和体力,确定为阅读、运动两项;“X”指自选三项任务进行打卡,如可以选择“每日光盘”、“每日家务劳动”、“每日练琴”等,其目的是既有灵活性,又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每日打卡挑战。一项打卡成功,就可以得到一个相应的印章。如果5项打卡成功,可以分别获得“小”“毅”“达”“人”“秀”这5个印章,集齐后又可获得一枚“小毅徽章”,学生的笑脸照片也将在“小毅笑脸墙”上展示。
2.“毅”起挑战——认证台挑战式评价
《遇见长屿》《美丽的石头会唱歌》课程都以挑战式的认证台进行评价。挑战式评价从“毅力程度”进行设计。每一门课程都设计不同的挑战层级,要求学生一级一级克服困难取得认可,以此获得“面对失败的勇气”和“把梦想变为现实的斗志”。
具体操作为:《遇见长屿》为“蓝旗小导游、红旗小导游、黄旗小导游、金旗小导游”的分级梯度评价;《美丽的石头会唱歌》之“长屿石趣”进行“初级石匠、中级石匠、高级石匠”分级梯度评价;《美丽的石头会唱歌》之“长屿石韵”以“入门非遗继承人、资深非遗继承人”分级梯度评价。例如在《遇见长屿》第一课《长屿硐天探寻》中,学生在完成 3 个任务之后,就要参与评价,有自我评价、同伴评价、老师评价三方面。在每一课都得到相应的评价星级之后,又要进行“小导游认证台”的总评,并可以获得对应的旗帜。
3.“毅”起监督——毅手环自控式评价
毅手环自控式评价是一种“自我监控”的评价方式。即借助手环,让学生通过将手环佩戴在左手进行自我督促,如果出现违规现象就将手环佩戴在右手,以此督促学生自觉遵守的一种评价形式。这是从“自控能力”方面进行设计,并以“毅达人”作为最终的评价结果。借此评价获得“持久的恒劲”和“把梦想变为现实的斗志”。
针对此,学校德育处每个月都有一个教育主题,每一主题都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学生借助“毅手环”对自我行为进行督促。毅力手环先戴在左手,如出现违规现象则戴在右手。戴右手无形中形成一种心理压力,迫使学生去自觉遵守;同时戴在左手的手环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有效的督促力,便于学生形成对行为的自我控制,从而实现“毅教育”。学校将一学期坚持的学生择优组织了一次“毅达人”的展示秀,又起到示范宣传作用。
教育不仅仅要着眼知识,更需要打磨意志,优化人的心理素质。“毅教育”在学生塑造完美人格中占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毅教育”课程的实施,不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潜移默化的每日可熏陶的毅力教育环境,同时还让学生有法可依、有物可学。相信学生在“毅教育”课程实施中定会获得“毅品质”——持久的恒劲、日复一日的坚持、吃苦耐劳的精神、面对失败的勇气以及把梦想变为现实的斗志,从而绚烂学生的成长之路,让学生遇见美好。
【参考文献】
[1]高洪源.学校战略管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07
[2]孙鹤娟.学校文化管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9
[3]成尚荣.儿童教育的文化视角.江苏教育出版社.2017-10
[4]龚春燕.特色学校与文化建设.重庆市教育评估院.2018-07
[5]潘国洪 廖国明.学校文化建设探索.暨南大学出版社.2019-08
[6]田雪阳.关于中学生毅力培养的策略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8-21
[7]罗伊·鲍迈斯特.意志力.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09
[8]凯利·麦格尼格尔.自控力.文化发展出版社.2014-05
[9]任自然.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的作用.理论月刊.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