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志慧
章丘双语国际学校
一、案例背景:
2008 年以来山东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各初中学校按照上级要求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传统意义上的重要学科课时减少,音乐、美术、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创新课、研学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对增多。再加之,因为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学生居家学习,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在新的形势下,初中学校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认为要想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首要的问题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因此构建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是我们追求教育效益最大化的重中之重。
二、案例描述
作为一名一线初中物理教师,通过我近 7 年的探索,可谓摸着石头过河,终于探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以及适合学生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这里我以物理教学习题课为例分享一下我的想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整个 45 分钟的习题课上,教师占用
的时间不超过 10-15 分钟。包括订正答案、分配任务、疑难点拨、互动生成、归纳提升、
小结测评。高效课堂中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 30-35 分钟,其中包括答案订正、小组讨论、疑难展示、头脑风暴(变式解决、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成果汇报。
每天在物理课前,课代表去办公室向教师领习题的答案,将答案展示在大屏幕上, 与此同时课代表会将习题纠错表格以及小组计分板画到黑板上以备上课时使用。
以下为习题纠错表格:
题号 第 1
题 第 2
题 第 3
题 第 4
题 第 5
题 第 6
题 第 7
题 第 8
题 第 9
题 第 10
题
组号
在课间同学们就已经陆续得将本节习题答案订正完毕。每次当上课铃响起,我到教室时,各小组早已由组长组织,开始了热烈的讨论,每位同学竞相发言,积极为其他同学讲题,基本上能保证某题本小组只要有一人会做,就能通过小组合作讲授,让其他同学也获得这种解题思路。具体讨论时间大约在 20 分钟左右,当然根据每堂课的课堂任务教师来确定下学生的讨论时间,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在整个班里来回转,随时观察并准备为各个小组解答必要的疑难问题。比如第 6 题只有第 1 小组没有解决,教师
可以趁此时间协助 1 组同学将此题解决。这样大部分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就会集中在某几个问题上了,同时也保证了整个课堂的动,包括教师的动、学生活动的动、以及师生头脑的动起来。在集体讨论问题的过程中,能激发人的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地思维能力。发言的同学在此过程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此问题的更深的理解,而听讲的同学积极主动得思考发言者的解题思路,尤其是这种近距离的交流,更增加了听讲者的听课效果。且最终各小组是有小组测评的,在各小组有竞争意识情况下人的心理活动效率也可大大增加。学生讨论结束后,组长会将本小组解决不了的题目呈现在黑板
上。
如:
题号 第 1
题 第 2
题 第 3
题 第 4
题 第 5
题 第 6
题 第 7
题 第 8
题 第 9
题 第 10
题
组号 1、2、
3、4、
5、6 2、3、
4、5、
6、 1、2、
3、4、
这样第 4、7、10 题没有解决的小组较多,其中第 4 题 6 个小组都提出需要帮助点拨,那么此时我会从不会的小组较多的题目入手,引导会做此题的小组积极为不会此类问题的同学讲授,进而解决本题目。各小组为了本组回答问题可以加分测评,同学们会积极主动的思考并主动分享自己的思路,在小组相互解答的过程中,教师注重头脑风暴法,对同一个题目各个小组或许有不同的解题办法,让同学们可以自觉分享,
例如:一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7 秒后停止运动,且最后一秒前进了 2 米。求汽车刹车时的初速度和刹车全程发生的位移多大?
(1)利用基本公式和平均速度公式求解:
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6.5=2m/s a=-4m/s2 由基本公式: V0=28m/s x=98m
(2)逆向思维和用推论求解:
逆向初速度为 0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x1:x7=1:49 x7=98m
由平均速度公式:v0=28m/s
(3)逆向思维和用推论求解:
逆向初速度为 0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x1:x2:x3:x4:……=1:3:5:7:9:11:13:……
x=98m
由平均速度公式:v0=28m/s
(4)由平均速度、图象法和面积法:
在速度图象中:最后一秒的位移与全程的位移是相似三角形的关系结合平均速度公式:最后一秒的位移为:2 米
由相似三角形:全程的位移为:98 米v0=28m/s
这样通过头脑风暴,为学生营造一种有思路就可以分享的氛围,这样学生从课前开始,整堂课都在让学生不断地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思考,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也不断地让学生相互串联使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过程中,教师起到引导启发总结此类问题的作用,如若遇到较难的题目,且学生不具备系统讲授总结此类题目的能力时,教师可以主动承担讲授此题的责任,通过启发引导的方式为学生讲授,讲授完毕辅以变式训练检测效果,对于变式的设计,注重在母题的基础上的一题多变,有利于多角度、多层次地突出主题,强化效果,意在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习题的辐射面包括提高思维层次、拓宽思维广度、开掘思维深度。
对于各小组的积极回答,每次教师及时鼓励点评,并为各小组及时量化赋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案例分析
作为一名一线初中物理教师,通过近年来自己不断地探索这种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我认为实现了:
1、让学生动起来
①感官动起来: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活动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来参与学习:如嘴发言眼观察耳听等共同协作
②大脑思维动起来:有些比较难的题,就需要老师直接启发式讲授,学生就是好好听, 让大脑在不停的飞速运转,一定不能忽略了课堂的思维活动的动!如:我们在听百家讲坛名家的独到见解时,我们的思维也在动。
2、注意表扬,正向评价,激发兴趣
适当的鼓励还是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学习的自信心。多提问,通过主动回答以及教师提问等方式,涉及学生的广度达到 60%到 70%以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有问必答,有答必评价!有了兴趣,才有志趣、志向,学会有毅力,遇到难题要树立一定攻克的毅力!
3、知识迁移
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学生活动,以及教师对母题的变式,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如此,逐步的,学生遇到问题,就会学会马上把相应知识点迁移过来。
四、结论与思考
作为一名初中一线物理教师,通过高效课堂模式的探索及应用,对我的教学效果确实提高很多,无论是从学生的课堂表现还是从学习成绩的提高情况来看,不得不说,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都是当前物理教学的一种优秀教学模式之一。
教学无定法,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方法便是好方法。教学内容是死的,而教学的对象则是活的,要博得学生的欢迎,便要不断反思,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地改进教法, 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长青树。学习是幸福的,反思是幸福的,生成是幸福的,成长是幸福的!作为一个教育者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