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童画”,让学生思维再现——浅谈“有趣的七巧板”教学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5月   作者:刘彩凤
[导读] 如今,大多数小学生都非常喜欢绘画,在数学的教学当中融入绘画,就是一种可视化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所谓的数学“童画”。能够让学生在表达,观察,想象以及动手操作多种方面,全方位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到数学教学当中。

重庆市九龙坡区鹅公岩小学 刘彩凤 400000

摘要:如今,大多数小学生都非常喜欢绘画,在数学的教学当中融入绘画,就是一种可视化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所谓的数学“童画”。能够让学生在表达,观察,想象以及动手操作多种方面,全方位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到数学教学当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不但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而且对于这堂课的练习起到了升华作用。进而,使数学课堂更加充满趣味性,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们需要共同努力来构建更好更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 童画 七巧板
        引言:通过在数学课堂当中加入“童画”,让学生能够透过现象发现数学思维的真实模样,进而,教师通过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加以引导。教师们就需要对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进行探索和学习,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教师们可以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充分展现学生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应该在数学课堂中加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积极鼓励学生们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们的数学思维方式,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所以,在新课改下发展下教师们应该充分学习探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数学课堂当中融入“童画”,进而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数学课堂体验。[1]
        一、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如今的小学生,有着非常强动手能力。教师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可以通过数学课堂前学生动手实践的方式,这样,能吸引学生们学习新的课程。通过这种方法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的兴趣,调动学生们对于数学课堂的积极性。这样,不仅让学生充分的学习到了这节课的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们的数学思维。[2]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时候,几何图形相对于年级低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学生在日常数学课上经常会因为只能认出图形形状不能自己动手画出图形。教师应该引用“有趣的七巧板”,进行数学课堂的教学,比如,在上课期间教师向同学们展示七巧板,并且提出问题:“现在手里这个七巧板有几种不一样的图形呢?”经过学生思考和观察发现分别有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正方形,还有五个三角形。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摆放,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在这些图形当中有哪些图形的大小一样呢?”学生通过自己的摆放发现,有一个大三角形和一个小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完全一样。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还能轻松容易的学习新的课程。有效的锻炼了学生们的数学思维方式,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效率。



        二、让学生学会语言表达,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逻辑能力
        语言就是思维上的一种具体表现,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教师需要锻炼学生将自己的操作流程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所以,在日常教学当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进而,通过探究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可以更好的增进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当学生们一起讨论问题的时候能够帮助发展学生们的思维,这样,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合作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在数学课堂中鼓励学生学会语言表达,通过加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积极鼓励学生们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实际问题。[3]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的时候,教师应该引用“有趣的七巧板”,进行数学课堂的教学,教师可以先用七巧板里面的两个三角形摆出一个大三角形。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改变两个三角形的摆放形式,变成一个平形四边形。学生摆放之后,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进行讨论自己是如何摆放成平行四边形,摆放的过程是怎样的。
        三、让学生学会观察,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通过摆放七巧板,语言讨论等方式,促进了数学思维的发散。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在认知方面有所缺乏,有的学生仍然停留在具象的思维阶段。然而,数学是一个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学生们的特点,有效发展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通过这种方法,能更好的让学生掌握数学课堂内容。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讲授长方体之后,接着让学生观察,怎样将长方体通过摆动摆放变成正方体,接着,让学生进行想象长方体和正方体又存在怎样的联系。然后通过学生亲手摆放,更深刻的理解这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而且对于这堂课的练习起到了升华作用。进而,使数学课堂更加充满趣味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结语:在数学教学课堂当中融入“童画”,可以把看不见摸不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可见化,思维形象化的模型,通过将数学书本知识,进行加工。进而,将思维的深度进行拓展,高度进行提高。所以,教师们要付出更多的心思来学习和探究动手实践操作的方法。教师应该着重来培养提高同学们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学生思考能力,观察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学会鼓励同学们进行探索,进而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这样能够有效的激发同学们的数学思维。进而,使数学课堂更加充满趣味性,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艳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分析[J].华夏教师.2019(10)
[2]蔡苗.科技中蕴含的数学探究,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究[J].科技风.2020(14)
[3]徐凤娴.数学“童画”,让学生思维再现——浅谈“有趣的七巧板”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20(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