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茂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湖北 武汉 430070)
在人教版高中政治旧教材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一单元中,专门在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分四个部分即1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2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3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4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5民主协商没有展开。在新版教材中则没有专门讲述公民的政治参与途径和方式,是在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第六课《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放在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里,是从“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内容来让学生体验公民的政治参与问题。旧教材是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角度,强调公民要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突出公民参与时的自身素质、政治热情、社会责任感及相应的途径、方式。而新教材是从学生最有感的实际生活环境即基层群众自治角度,让学生去体验和感悟公民是怎样和用什么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并对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进行了具体介绍。
新版教材通过设置“探究与分享”创设某村要制定村规民约,村民们畅所欲言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到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而让学生探究我国城乡基层民主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民群众直接参与民主选举。
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农村的村民委员会和城市的居民委员会,按法律规定均由本居住地的村民或居民选举产生。在农村,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产生采取村民直接选举的办法,实行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选举结果当场公布。在城市,社区居委会正从过去的居民代表选举,向更高比例的居民直接选举发展,选举程序更加规范,给城市基层治理带来显著变化。
一定不能把它与选举人大代表混淆,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错误。它们在层级和性质上是有原则区别的。一个是国家层面,一个是社会层面,必须弄清楚。
(2)人民群众直接参与民主协商。
①原因方面:城乡基层的公共事务千头万绪,应该也必须由众人商量着办。只有本着有序参与的原则,让居民或村民合理表达意见和建议,求同存异,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好方案,促成基层社会的和谐。
②范围方面:我国城乡的基层民主协商、在街道或乡镇社区或行政村以及企事业单位等不同的层次展开,也贯穿基层治理的全过程。
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基层民主协商是我国人民民主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生动体现。
(3)人民群众直接参与民主决策
①原因方面:城乡基层的公共决策与每家每户的利益直接相关。
②要求方面:按民主决策要求,在农村,凡关系村民公共利益的事项都要由村民以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方式集体做出决定。在城市,社区公共事务的民主决策通过召开居民会议进行。
需要注意比较这种直接性参与民主决策和旧教材中参与民主决策间接性的对比,分清层级和性质。一个针对国家机关,一个针对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4)人民群众直接参与民主管理。
①原因方面:依法制定自治章程和议事规则,推动日常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做好基层民主管理工作的关键。
②要求方面:在法律上,基层公共事务的管理属于本村的全体村民或本区的全体居民;在现实运作中,一般要通过一定的程序,授权给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来进行。
(5)人民群众直接参与民主监督。
①原因方面:负责城乡基层公共事务管理的居委会和村委会,事实上都掌握一定的权力。要防止以权谋私,尽可能避免管理工作的失误,必须实行民主监督。
②要求方面:凡是与基层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和需要让基层群众知晓的事项都应公开,让每个居民或村民了解,还应对基层自治组织的实际管理工作进行评议。
也要注意与旧教材中民主监督的区分,旧教材中强调的是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而新教材没有涉及这一问题,只是从基层群众自治角度看公民对基层自治组织及其组成人员的监督。
最终的落脚点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作用重大,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把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