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
四川省富顺第二中学校 643200
摘要:核心素养是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它指导着教育教学实践方式及变革导向,明确学生成长和发展方向,检验教育教学成绩。核心素养的总体要求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即立德树人):首先,教育要完善各人;其次,教育要造福社会,为社会的发展而培养人才。历史核心素养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历史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发展脉络,对于培养学生的家国认同感、自我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核心素养要求下的历史教学,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尤为重要。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理念
一、引言
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安排相应的实践活动,是学、思、行相结合的重要教学原则的体现。然而,历史教学内容本身与高中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差距,如何准确了解学生已有的人文素养及学习风格,并据此设计出与之高度契合的教学实践方式,是历史教师教学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将紧扣历史学科的特点,并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尝试给出合适的实践策略来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高中阶段历史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浅析历史课程
为了提高学生知、情、意、行各个方面的能力,历史教材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在教材编排、课程改革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特别是高中人民版历史教材,采用专题式构建方式,增加了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由于历史教学实践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受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条件的影响而产生,因而就有十分特殊的时代局限性。现阶段的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思想活泼开朗,对于陈旧的历史知识,潜意识里会产生不理解甚至是排斥的反应。
(二)历史课程的教学现状思考
据不完全统计,历史深受各级学校学生的喜欢,但历史课却不被大多数学生喜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材深度与教师素养的差距。所谓的教材深度实质上指的是教材所涵盖的知识的深层含义,是相对于以往教学中的符号概念、直接又简单的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深度教学要求教师紧扣课本,多方面、深层次阐述知识的含义,其中包括知识的核心概念、现实意义、知识拓展等等。然而在目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自身素养的参差不齐,难以满足新课标下核心素养教学的基本需要,从而使得深度教学实践很难真正落到实处,教育界所倡导历史核心素养进课堂也只是流于形式而已。第二,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惯性与核心素养的矛盾。教学惯性指的是,教师会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来开展新阶段的教学,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偏重知识灌输而使得学生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新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自然会以这种惯性来继续教学,这样学生考试成绩就比较差,跟不上时代步伐。第三,学生接受水平和教学深度的不协调。让思想极度开放和自由的学生去学习古旧的历史知识,本身极具不协调。
三、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
通过科学的方正指引,提高学生的知识和素养双重能力,是值得教师注意的。历史课程之于现代学生的特殊之处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教师为了贯彻核心素养的学生发展理念,需要从以下三点做出一些改变。
(一)对学生进行课程形势宣讲
所谓的课程宣讲,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学习历史课程的真正意义,是为了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家国情怀、牢记历史的情怀。摒弃传统上的背诵知识点、刷题、考试,从而取得令家长、教师和学生自己满意的成绩。在宣讲历史课程重要性的前提下,也要向学生阐明历史科目中所强调的人文素养不是通过历史知识的背诵而培养出来的,而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以古为鉴得出来的。
最后,向学生宣讲,历史科目的学习是为了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世界上的古老文明,可以上溯五千年,然而真正流传至今的只有中华文明,这个古老的民族之所以源远流长是因为他们不忘历史,以史为鉴,对自己的文明具有极高的认同感、传承精神和创新精神。以上三点建议不仅体现了核心素养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对历史的抵触情绪做出了相应的疏导。
(二)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及方式
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是真正落实核心素养进课堂的第一步,教师的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实践的指导,它明确的指出了教师教育教学的方向。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大都主张以学生记诵知识点为主要方式,记住了知识点,答得了卷子就是好方式。为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记忆庞大而复杂的历史知识体系,他们争取了早晚自习,甚至鼓励学生在吃饭回家的路上拿着小抄本继续背诵。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所衍生出来的教学实践,久而久之导致了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反感。教师的灌输式教学,主张文科知识以背为主,理解为辅是应该被否定的。有的学生记忆力好,自然可以多背一些,然而有的学生记忆力不好,可对人文素养类的知识理解能力很强。如此一来,极易导致学生成绩低,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信心,或者失去自我认同感。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从而熟能生巧,培养起学生的家国认同感。另一方面,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即教学中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答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如:2020年全国卷三卷考洋务运动知识点,题干: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解析】选D项:A项,仅凭晚清时期轮船业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商战成为中心,故A项错误;B项,根据材料,李鸿章此言发表于1872年左右,与选项所述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C项,材料并未体现出“求富以自强”方针的变化,故C项错误;D项,材料选自1872年李鸿章的《试办招商轮船折》,说明清政府准备创办民用企业。学生通过试题解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就充分体现出来了。这样,学生即学会了教材知识,又能够灵活运用知识,从而让学生更加喜欢历史,喜欢上历史课堂。只有这样鲜活的高效课堂,才能够深深吸引学生,学生们才有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再次,课堂教学应该和时代相适应,体现时代特征。学生们通过学习历史,特别是“四史”,充分认识到今天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四个自信”,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认识到党的领导的中坚地位。最后,教学中还要积极融入新课程中的新观点,如中国近代史前期的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的新观点新提法等等。
(三)教师教学中要积极提高自身历史学科素养。
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提升自己的历史学科素养。学习方式多样化,如:听专家主持的历史教学讲座、观摩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先进的教学模式——“6+1”、“411”模式、翻转课堂、编制导学案、编制学历案等。教师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出可行的教学构建;教师要根据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还可以进行年级组历史备课组活动进行集体讨论,形成成熟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通过多方面的积极学习,提升自己的历史学科素养,让自己的教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总结:核心素养下,历史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史学的角度看待历史事件,具有极强的历史专业性。然而历史课程的特殊性需要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以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来打造高效课堂。最终在成体系的历史教学中,坚持教学的时代性、科学性和民族性,从而增进学生的文化素养、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王鹏.探索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基于《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实施的案例启示[J].高考,2021(13):143-144.
[2]刘梦瑶.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