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姗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中心小学,浙江 金华321000)
摘要:教学是一种对话,是一种高质量的对话。教学对话的表现形式是师生、生生精准的提问和积极的应答。如何做到精准提问呢?本文提出通过仔细专研教材,提问须完全指向教学目标;营造和谐氛围,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巧妙设置提问,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等提问策略做到精准提问,从而深化学生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思维。
关键词:教学;精准提问;目标;思考
教学是一种对话,是一种高质量的对话。教学对话的表现形式是师生、生生精准的提问和积极的应答。通过不断的对话,师生能够逐步剥开知识的表皮,直抵知识内核,逼近数学本质。如何做到精准提问,提高师生对话的质量,从而深化学生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呢?
我们来看这么三个问题,来做一组练习。这三个问题,哪一个稍微好一点?因为我们知道问题的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问题1:我口袋里有多少钱?
问题2:我的口袋里有两张纸币,估计是多少元?
问题3:我的口袋里有一张十元和一张五元纸币,是多少钱?
有老师认为问题2比较好,有老师认为问题3比较好,没有老师认为问题1比较好。问题1不好在哪里呢?这三个问题主要讲的是问题提供给孩子的思考空间在哪里?第一个问题给孩子思考的空间太大了,它是没有边际的。第二个问题,这里孩子就会对这两张纸币进行一个假设和判断,他就有一个思考空间。第三个问题他的答案是唯一的,就是10+5=15元,他没有对两张纸币进行思考的空间。
这三个问题呈现的是问题所提供的空间,所以一个好问题是有空间提供给孩子们的,那这个空间是由条件的提供和条件的限制来完成的。第一个问题提供的条件太少,给的空间太大,第三个问题限制的调教太多,给的空间太小,而第二个问题就比较适中,孩子们会比较有话说。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个情景,根据这个情境,老师们一般会有这样两种提问方式:问题1:你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问题2:你能从图中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这两个问题的区别在于问题1的指向性不够明确。我们的提问要精准的指向目标。
通过上面两个练习我们知道问题的设计要有空间和指向,我们需要什么就指向什么,如果没有指向就没有边界,如果没有空间,孩子会失去思考的乐趣。所以一个好问题满足这两个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做到精准提问呢?
一、仔细专研教材,提问须完全指向教学目标
在恰当的时候提出正确的问题,才能抓住关键问出水平,才能为学生指明方向。提问的内容过于简单,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问的内容过于深奥,学生就会有畏难情绪,放弃思考;提问得过早,学生的思维跟不上,难以解答;提问得过晚,那就是“马后炮”,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会扰乱学生的思考。我们在设计问题之前,一定要仔细专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在《什么是面积》的教学中第一环节是自主尝试,手口结合——建立面积表象。我们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说一说、摸一摸、看一看等活动暴露已有的经验,结合具体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围绕这一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了以下两个版本的问题。
版本1:1.我们今天来讨论一个话题,这个话题是关于什么的?(板书:“面”)你举个例子说说你碰到的、看到的面?
2.除了这些面,我们还在哪里你使用或碰到过?
3.比较数学书的封面和黑板的板面,你有什么发现?
4.看来面是有大小的?什么是面积?
5.看这个人在干吗?如果他继续他刷呀刷,把这面墙都刷满了,涂色部分的大小就表示?
6.这面墙是什么形状的?涂色部分的大小也是?
7.想象一下,老师把上面的图形都图满颜色,涂色部分的大小就是?
8.假如我把这个图形也刷上颜色会怎么样?
9.那我们还能确定他有多大吗?他有面积吗?
10.什么图形是有面积的?
11.现在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面积吗?
版本2:1.听说过面积吗?你能举个例子来说一说吗?
2.你说的面积指的是哪一部分,你能用手表示一下了?
3.数学书的封面就是它的面积吗?
这两个版本第一个问题的设计目标都是想了解学生的起点,他在没有学习面积前,对面积他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对学生基础的了解将成为我们这节课学习的起点。至于这两种方法孰好孰坏,我们不能轻易的下结论,只能说这两种提问哪种更适合你,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课堂掌控能力比较强的我们可以尝试第一版本的设计,反之你可以先尝试第二版本的设计。
二、营造和谐氛围,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
提问是互动的,不能只有教师的声音。学生提问的过程,也是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过程。每堂课我们都要鼓励学生质疑,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提问的机会,并有在方法和语言组织上加以引导。刚开始时学生可能不敢提问,不会提问,此时我们就要创设和谐的问题环境,培养学生提问的展胆识和勇气,树立学生提问的自信心。日积月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好习惯自然形成,从而真正体会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什么是面积》的教学中第二环节是想象推理、比较大小——理解面积本质。这一环节的主要活动是四人小组利用学具袋中的学具合作探究这两个图形的面积谁大?在这个环节中,我们把舞台完全交给学生,在生生思辨的过程中经历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割补法、摆方格等),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直接经验。
三、巧妙设置提问,激发学生深入思考
教师在利用一般性问题教会学生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注重问题难度的提升和扩散,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灵活解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问题逐步启发,诱导学生直达问题的核心。
在《什么是面积》的教学中第二环节最后,学生通过数方格得出长方形有15格,正方形有16个。所以正方形面积大。此时我追问道:1.为什么16格比15格大呢?2.老师手上有两个正方形,1号正方形有4个格子,2号正方形有16个格子,你觉得几号正方形的面积比较大?为什么?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体会到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是有局限性,深化了学生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为下节课面积单位的学习做铺垫。
课堂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做到问得好、问得精、问得准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环境变化莫测,有诸多即时生成的不可预测因素,使得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总结,在精准提问中深化理解、发展思维。
参考文献:
[1]代琼芳.浅谈提问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学周刊2018(12):92-93.
[2]王建.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3]孙保华.提问让数学课堂焕发活力[J].教学与管理,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