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迁露
崇左市高级中学
摘要: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使学生形成生态文明理念,正确认识到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关系,进而参与地理知识学习、思考及探索,如此一定能够提高学生地理知识水平及个人素养等,促使学生良好发展。为此本文主要就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地理教学;生态文明教育;渗透策略
1 以教材为蓝本,着重生态文明基础教育
在高中教育中,课本仍然是基础性的文本,虽然以往的课文几乎是围绕地理科学知识进行编写的,和实际生活相去甚远,但是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新版教材融汇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等知识也在教材中得到了体现,某些具体知识点还是重点知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重视这一部分,认真钻研课文基础内容,吃透新课改课本的知识框架,对其中蕴含的生态文明知识合理开发,下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和普及。
例如,讲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有关知识时,可以以煤炭资源的形成和太阳就有直接关系展开,讲解太阳辐射给地球带来的光热资源用途颇广,对地球动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将其和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资源开发相结合,突出太阳能这一绿色能源的优势,人类可以在光资源丰富的地区合理开发利用太阳能,如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取暖等,将太阳能和燃油、化工相结合,可以极大程度减少环境污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遇到的太阳能应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参与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建立起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初步认识。
2 创新教学方法,展开生态文明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还要注意选用适合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便能够了解和领悟生态文明的内涵,进而内化成理念,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懂得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其实,教师可以将案例教学方法应用于地理教学中,通过呈现生态文明案例来说明生态文明的内涵,强化学生的理念,进而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出地理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思考及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比如在地理教学中提出“南水北调”案例,概述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难度、建设意义等,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及事实来让学生认识到生态文明并非与自身毫无关系,反而是息息相关,强化他们生态文明观念。此时将教学重点引入到水资源上,提出何为水资源、节约水资源的意义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索,如此势必能够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水资源知识,同时强化他们节约用水的意识。
3 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课堂教学是生态意识培养的基础,案例教学是生态意识培养的提升,主题活动则是生态意识培养的关键。主题活动的策划和开展要以生态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要起到引导和监督的作用。例如:1.学生收集资料,开展生态知识主题展示、开展生态案例主题展示(如,环境保护、生态破坏、资源浪费、工业污染等)。2.教师准备资料,开展生态知识闭卷测试、生态手抄报评选、“生态”黑板报评选等活动。
通过以上活动即充实了学生的生态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生态意识。
4 开展情景互动教学,提升学生体验感
高中阶段时的学生智力成长基本已经完善,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只是一味地灌输,可能还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和当地的日常生活,营造具体情境,让学生产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和理解,将课本上的生态文明知识进行生活化、抽象化,从而形成自己的生态观。教学“我国区域城市与工业发展——以长三角区域为例”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实际设计情境,可以在课前导学播放上海工业发展纪录片选段,将自己假定为在上海生活30年的工人,以自己的视角为学生讲述30年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上海市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随后让学生总结有关如何有效应对工业和自然对立矛盾的方法,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等方式,最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并让学生课下收集本地的工业进程对城市的影响,让学生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进行探寻和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责任感,从而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激情。
教师在进行情景教学的时候,应该突出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情景设计,如东北地区的学生,教师就可以结合东北老工业区振兴和自然资源开发的关系展开有关生态文明的教育;华北地区就可以结合雾霾、酸雨等现象进行讨论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西北地区的学生就可以结合沙漠化、荒漠化的现象,引导学生探寻农业发展与沙漠的关系;珠三角地区可以结合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等,因地制宜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在设身处地的情况下,思考身边环境的变化,从而养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5 加强沟通,提升学生生态意识
课堂教学和活动使学生有了生态理论知识和初步的生态意识,但有些学生只是纸上谈兵,说的多做的少。这就要求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要用生态意识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防止出现对环境不友好的行为和习惯。例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浪费水电等。当然也有部分学生仍然存在一些不文明的行为。这就需要加强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全面监督。要做好和班主任、课任教师、学校、家长的沟通配合,对学生进行定期的评价和教育,从而使全体学生全面增强生态意识。
结束语:综上所述,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未能合理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导致其教育作用难以发挥。对此,应当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使他们正确认识到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进而根据教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收集教育资源、合理选用教学方法,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充分渗透到地理教学中,真正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个人素养等,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史鹏鹏,许海琴.对在高中地理中更好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新课程,2020(11):29.
[2]陈自海.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J].求知导刊,2019(41):17-18.
[3]曹志盾.试论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导学,2019(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