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下小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3期   作者: 傅丙赐
[导读] 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与文明人和现代人的培养具有内在的关联,

        傅丙赐
        威海市普陀路小学,山东省威海市,264203
        摘要: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与文明人和现代人的培养具有内在的关联,它们共同构成了文化基础的内涵。而就科学精神来说,它超越了知识,其所指更符合 “文化素养”的意涵,而且具有明显的时代意义。究竟什么是科学精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那如何将在日常的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科学精神?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关键词: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
        一、理性思维,为科学精神的养成夯实基础
        理性思维的重点是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理性务实。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物体、解决问题、规范行为等。课堂上培养理想思维应从证据开始:尊重实施、尊重证据,证据说话是理性思维的开始,即实证意识。证明从观察和实验,逻辑推理中来。
        例如:在执教《凝结》一课时,利用杯子外壁上的产生的水珠引起学生疑问。学生猜想的原因:杯口流水;杯壁渗水;杯口漏气;杯外气体。紧接着通过实验找证据依次排除猜测。带盖子的瓶子证明气体是否跑出来?实验结果气体没有泄漏。还有很多学生一直坚持水珠是渗透出来了的,用红冰块来解决杯壁渗水,证明水珠不是里面渗出来的。还有很多学生认为是外面的气体变来的,那就把杯子里的水倒掉。冷的空杯子和常温的空杯子进行比较,发现冷的空杯子也能出现水珠。最后用冷杯子和常温杯作比较,确定受冷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想让学生信服只有继续增加证据和逻辑说服力。探究是培养理性思维的途径: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体验,思维类型的教学方法;思维发展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所以探究式教学不在乎热闹,更重要的是思维参与和思维发展。
        二、批判质疑,为科学精神的养成树立核心
        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批判;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有了理性思维作为基础,学生就不会满足于对世界的神秘感觉,也不会毫无条件地接受经验的和权威的结论。对于神秘学生会有破解的愿望;对于经验的和权威的结论学生会探寻其背后的证据与前提。
        例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学生这样那样的疑问:“小猫为什么白天总是睡觉?”“夏天为什么冰棍会冒出‘热气’?”……这些“为什么”虽然幼稚,但却是学生求知的不竭动力。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对各种生活现象的演示,引发学生重发“旧问”,以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究热情。这样,这一件件生活小事,就好比一粒小小的石子,在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荡起了朵朵浪花,将学生的思维探究激情荡漾开来,踊跃地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之中。
        三、勇于探究,为科学精神的养成保驾护航
        勇于探究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有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能够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并通过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
        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巴里.夏普莱斯说过:“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好奇心”。

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小学科学课堂的组织和教学要将科学本质、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学习内容镶嵌在学生喜闻乐见的科学主题中,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累生活经验,增强课堂的意义性和趣味性。
        例如,《太阳和影子》我最初的导入设计是以猜谜语的方式进入本课: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太阳光下伴你走,一道黑处就分手(谜底:影子)。但是,学生的反应平淡。我紧接着问:关于影子你还知道那些?结果学生的回答很凌乱,直接影响了切入课题。于是,我改用手影节目和游戏引题,有意识地将影子形成的因素以“教师设置障碍—学生产生疑问—进行独立思考—说出相关知识”的形式加以呈现。通过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从而让学生有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把玩游戏的无意识活动一下子转变到问题的思考上,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中,在手电筒“一开一关”的过程中,让学生茅塞顿开,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解决。
        2.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办法
        没有了勇气和勇敢,即使学生有批评质疑的愿望和能力,也不会贸然批评质疑主导性的经验和权威。要知道批评和质疑就意味着挑战。既然是挑战,就需要一种大无畏的心态。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勇于探究要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例如,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认识光》的教学,当进行到“小孔成像”教学环节时,我首先将实验器材分发给同学们,然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实验,验证光是沿什么路线传播的?结果有的小组实验成功了,而有的小组实验却失败了。“我们的材料和大家的一样,为什么我们的实验失败了?”、 “与孔的大小有关吗?”“还是与孔的位置有关?”……面对着孩子们的疑惑,我笑而不答。而是将这些问题又抛给了他们:“请你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实验的成败到底与什么有关?”
        结果,通过实验过程的自主探究和小组的激烈谈论,同学们发现了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问题所在——小孔的位置不在一条直线上。就这样,在解决小组实验失败问题的同时,也反面验证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在表扬大部分同学的同时,我不忘对失败小组的同学进行评价:“没想到我们的实验虽然是失败了,但却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自主实验的舞台,并从另一个角度有力地验证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实验结论。
        总结:当然在“科学精神”培养的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课堂上过多地关注理性思维“实证意识”的培养,而导致教学时间不足;是否一味追求学生主体地位的突现而忽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等等。总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一个长期的教学目标,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和探讨,在实践的过程中和孩子们一起锤炼“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 刘晓玉,童继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报,2005( 2) : 187-189,192.
   [2] 易显飞,张裔雯,文祥.国内科学精神研究述评[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6) : 19 -23
        [3]王峰霞,林定泉 . 科学探究中指导学生进行猜想的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0(1):25-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