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化学习下的课堂转变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3期   作者:和丽华
[导读]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课程改革的方向也逐渐明晰

        和丽华
        哈尔滨市铁岭小学校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课程改革的方向也逐渐明晰:让学生重回课堂的重心。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课堂教学也应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中间的桥梁就是“问题化学习”。
问题化学习,可以以学生的问题为起点,学生提出问题,意味着“我的问题”向外界传达,学习的起点源于学生,有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学生提出问题,可以促进学习成为“生成性”的,学生提出问题,有利于探究意识与创造性的培养,也有利于激发动机,集中注意。同样都是问题解决,最后的结果也都同样是掌握知识,问题由老师提出还是学生来提出,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是“学会”,后者“会学”。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后者        在元认知水平上超越于前者。它是对自己学习的自我认识与监控,是实现自主学习的核心认知能力。 以《还是排队好》一课为例,本课是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们在公共场所》中第三课,旨在引导学生从内心认同排队在公共场所的重要性和意义,从初步而养成规则意识。
环节一、一次体验,发现问题
对于排队这个司空见惯的话题,在传统的课堂模式中,有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先出示一些不排队的图片,让孩子们说说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再出示一些有序排队的图片,让大家再来议议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这样的课堂,孩子们对于排队意义的理解只停留在说教的层面上,缺少内心的共鸣和情感体验,容易导致知行不一现象。就是心里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做,但却做不到。怎么样才能突破知行不一的困境呢?我觉得关键在于让学生内心真正认同规则的重要性,才能愿意接受并自觉遵守规则。于是我开始尝试向问题化学习的课堂转变,创设了一个“井口逃生”的游戏体验,让孩子在游戏中自己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在第一次游戏中,孩子们逃生几乎都失败了,于是我就问:“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有的说堵在一起,乱成一团;有的说挤在一起,都受伤了。

这时候有一个孩子就特别着急地说:我们每个人都想拼命想往外逃,为什么还是失败了呢?
环节二、二次体验,解决问题
当遇到了这么多问题后,有一个孩子就迫不及待地站起来问:“老师,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大家都不约而同想到了:一个一个来,排着队走。这时候,我及时追问:“那要怎么排队比较合适呢?”有的小组就说:“编个号”,有的小组就说:“按照站的位置来排”有些就说“按照顺时针,再请组长喊号”
        各组达成共识,制定初步排队方法后,我们进行了第二次游戏。与预想的结果一样,多数小组的游戏是成功的,验证了排队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环节三、连接生活,指导实践
孩子们通过两次游戏体验,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排队和不排队会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于是在从游戏回归到我们的生活,引导学生来说说,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排队,要怎么排队,又会遇到哪些问题,该怎么解决呢?这些都是来自孩子生活中真实发生的问题。因为有了真切的体验,内心对排队这个规则就有了较强的认同感和遵从感;问题化学习,让课堂鲜活、生动、立体起来。通过问题化学习的课堂实践,我欣喜地看到学生的那种生长力。整堂课中,学生是在问题追寻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建构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是一种真正以学习者的内在需求为起点并不断推进架构的学习过程。
通过课堂实践,在游戏体验中,培育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首先,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充满好奇心,很爱提问,但是如何根据学习内容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于低年级孩子有一定的难度,也是值得思考的关键。在本课中,我用游戏的方式很巧妙地搭建起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发现并提出一系列真实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是充满活力、张力和生命力的,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其次: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指导学生学会生活的课程,目前德育课程最大的问题是知行不一。学生知道要怎么做,但就是做不到。比如本课中,低年级孩子初步具备排队的规则意识,但对规则的意义的理解大多来自说教,而不是发自内心的真正认同。所以我创设两次“井口逃生”的游戏体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以及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因为有了内心的认同感,激发起孩子们强烈的自觉排队意识,逐步实现德育的知行合一。
问题是课堂的生命。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打通学生生活与书本的通道,就是为了引发学生对自身生活的思考,检视自我、反思自我,进而修正自我、提升自我。问题化学习关注拓展学习资源。学习内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这也是道德与法治课所追寻的,也是学科的特点所在。唯有生活才能激活知识、丰富学生情感,才能打动学生,走进学生内心,激发学生内心的涟漪,触动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问题化学习的课堂是有情感的,是有人在场的,是富含生命力的,不断唤醒学生的。学生的活动在体验、感悟、思考中践行,品德才会慢慢形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