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法治精神的方法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3期   作者:蓝嘉仪
[导读] 初中是学生的思想与意识正在建立的关键阶段

        蓝嘉仪
        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大鹏中学
        摘要:初中是学生的思想与意识正在建立的关键阶段,而培养中学生建立良好的法治精神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建立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所以本文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来谈一谈如何带领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法治精神。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精神;方法
        引言: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主要从个人道德品质的建立和法治精神的培养这两方面来开展教学活动,而本文主要从法治精神的培养这一方面来谈谈教学活动该如何进行。法治精神的培养,对于学生提高法律意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一定要发挥教学的积极影响作用,通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带领学生逐步建立起良好的法治精神,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尊敬守法的好公民。
        一、结合信息技术的使用,了解法治精神建立的必要性
        首先,对于学生法治精神的培养,必须要从了解法治精神的重要性上来进行引入,让学生基于信息技术的使用,通过观看各种新闻报道,来了解当下青少年在法律意识淡薄和法治精神匮乏的影响下,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频频发生的情况,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于法治精神建立的重视,这对于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例如: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准备过程中,可以结合信息技术的使用,来查找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辅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以教学活动的主题为查找重点,如法治精神,教师就可以通过门户网站来搜索相关的社会新闻报道,着重以青少年的违法犯罪案例为重点,在有效搜集的基础上来进行整理。从而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可以基于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来将有关新闻报道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们。以视频的方式进行播放,可以让学生更为具体的来了解当前社会中,有很多青少年因为法治意识的淡薄,和法治精神的匮乏,而产生了违法犯罪的行为,对个人发展和社会治安都造成了十分不良的影响。信息技术的使用,丰富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带动了学生的进一步认知,通过这一情境来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更好的培养学生建立起法治精神。
        二、结合具体的案例情境,以探讨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于法治精神的认知
        教师通过不同情境的创建来带领学生了解法治精神建立的重要性,那么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将学习的主动权移交给学生,以互动与交流的方式来展开探讨,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案例情境来加深对于法治精神的认知,这不仅能够推动课堂氛围的活跃,还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法律意识的重要性,树立对于规则意识的敬畏之心,从而建立起法治意识。
        例如:因为初中这一阶段,正是学生们价值观逐渐建立的阶段,他们的控制力与自我约束力相对较低,法治意识淡薄,常常会因为情绪控制不佳,而产生不良的行为习惯。15岁的中学生陈某因为偷窃财物被公安机会拘留,但回归生活后仍不悔改,还参与到拦路抢劫中,最终因犯抢劫罪而被判刑。教师可以结合这一案例,来引导学生展开探讨,说一说最终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陈某应该如何做才能避免产生这一结果。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也是未成年时期,他们容易忘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忘记自己的责任,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最终会耽误终身。所以通过展开积极的探讨,在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的基础上,来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思想与价值观,面对诱惑要敢于拒绝,努力学习,孝敬父母,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让学生通过了解违法犯罪的危害,来树立法治意识,严于律己。


        三、结合社会热点案例,加强对于学生的警醒作用
        同学们通过积极的学习,会逐渐建立对于法治意识的基本认知,在了解罪与罚的过程中,会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但是社会上违法犯罪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所以教师就可以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法治精神的重要性,以他人因不良行为带来的社会危害,起到警醒自我的作用,推动法治精神的培养与建立。
        例如:时代在不断的发展,随着科技进步,犯罪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当前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都充分反映了人们犯罪的不同形式和心理,但是基于法律的威严,犯罪的人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来引领学生建立其起法治意识,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遵守法律。以高空抛物为例,高空抛物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当前城市和乡镇楼房越来越多,越盖越高,从高层抛扔物体是极具危险性的行为。但是这仅仅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吗?近期来发生的“抛砖砸死婴儿”的社会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高空抛物威胁人们头顶安全的问题带来了社会热议。2019年11月,国家出台了《关于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的意见》,根据高空抛物的具体情形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论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追求自由、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不能以伤害他人为代价,规则与法律的完善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与和平,而我们每个人都要去遵守与约束自我,严格要求自己,重视法治意识的建立。
        四、结合实践活动,在行动中来进一步理解法治精神
        法治精神具体来说,就是能够尊重自由平等与维护公平正义,在经过教师展开生动的教学活动后,如何将法治意识深化到学生的行为之中,就可以结合实践活动来进行。我们知道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在帮助学生树立法治精神的过程中,就要结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结合,让学生从实践活动来树立良好的法治意识。
        例如:首先要引导学生将尊重自由平等的意识转化为实践行动。我们身边有很多出于信任来有序进行的消费活动,比如说“无人超市”“自由结账”等,这是在无人监管的模式下,以节约人力资源为目的展开的消费行为。人们在自主消费的同时将约束力转移到自己身上,为了维护消费秩序的有序性,能够发挥出自我约束力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因为有些人法治意识淡薄,自我约束力匮乏,所以产生了很多打砸抢劫的行为,这是威胁社会治安和秩序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们之间的信任,所以说“无人超市”和“自由结账”等消费方式的出现,不仅提升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是督促人们自我约束意识的提升,对于法治精神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体验与实践的方式,来感受法治精神约束下社会的有序性,感受自由基础上的相互尊重。让学生在深入体验的基础上,来提升对于自我约束力的认知,深化法治精神的理解。
        结束语:
        以上内容从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四个方面,来探讨了如何从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相关的规则与法律理论,也要结合生活实际来进一步了解树立法治精神的重要性,同时也要结合实践活动来进行培养,将法治精神转化为行动力,让学生更好的规范自我、约束自我,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邓景林.《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2):.
        [2]杜巧巧. 初中道德与法治法律意识培养方法[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