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雪飞
浙江省江山市城南小学 浙江江山 324100
叶圣陶说:“好文章必须从生活中产生出来”。而现实是一到写作环节孩子们就陷入没东西可写的泥潭不能自拔。“写什么?”,“怎么写?”这两个问题不仅困扰着学生,也同样是老师操心的话题。
而比起一提作文就眉头紧皱,一写作文就抓耳挠腮的现状来看,我们观察到:现在学校从一年级就开设科学课,而且每周都有科学实验课。学生们非常乐于参加科学小实验,他们走进实验室的脚步是欢快的,走出实验室的表情是满足的,做完实验后也总是乐此不疲津津乐道。这样的参与度,专注度一直是我们语文老师期盼得到的。与科学实验课程结合进行作文教学,经济有效,堪称学生作文选材的“秘密基地”。
一、合理选材,助燃习作
科学课上进行的实验非常多,但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能让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我们必须进行合理地筛选,选取能将学生很快地带入写作的氛围的,也就是“有话可说”的内容作为素材。
1.选取学生有“诉求感”的实验素材
习作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并不是培养孩子的实验能力,一些操作复杂的实验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并不友好。孩子们往往越想讲清楚过程越讲不清楚,而陷入作文只写了过程,忽略了习作训练中更重要的自身体验的表达。这样的写作孩子们会“累觉不爱”,即使进行活动时十分开心,也避免不了写作时“痛不欲生”的感受。因此选取操作简单的实验成为了首选素材,如六上“运动和力”单元,我选择了参与度更高的“运动与摩擦力”,并设计了“拔书”活动进行练习。
2.选取“高参与度”的实验素材
如果没有全体学生从兴趣、感官到心理的全情投入,只让少部分学生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参与面太窄,学生没有切身体验,课堂看似热闹,但“繁华过后,空留寂寞”,所以选择一个能人人参与的活动很有必要。如五上《种子发芽实验》学生们非常喜欢,操作简单,道具更是平常,与习作“观察日记”的要求又不谋而和,所以选取这个活动进行整合性价比很高。
二、忠实记录,有效指导
1.视角“新”,做实验的“亲历者”
所谓“新”,首先指事件的新颖,一个有趣新颖的实践活动无疑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果选取了这样的素材,文章自然就有了新意。其次是指观察角度的新颖。生活中要想天天都有新鲜的事情发生不太可能,这就需要学生留心观察、体验生活,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普通的事物中发现“新”,给一些本来并不新鲜的材料赋予新的生命。有时相对严谨枯燥的实验过程,换个角度去观察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新鲜的体验,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去体验和观察,比如“种子的发芽实验”,还可以用第一人称的角度写一写《种子历险记》,使一个普通的小实验获得了童话的色彩。
2.感受“真”,做实验的“记录者”
实验课堂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它为学生创造了情境,但科学课堂与习作教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教学目标完全不同。学生需要观察自己或是实验伙伴的动作、神态等与科学课的目的完全不相关的要素,把实验过程以及切身体会有说出来、写下来,才能完成一次训练过程。把实验搬到习作课堂中,老师对实验进行记录和复盘,帮助学生回忆自己忽略的细节就显示得尤为重要。
在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时,我常常走进科学课堂,用视频、照片等手段记录实验的过程,用“微视频”记录实验中有趣的情节,用“特写镜头”记录下同学们成功时的喜悦,失败时的懊恼,帮助孩子回忆实验中的点滴,弥补观察遗漏点。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真实感受,观察周围的世界,体会周围的氛围、情绪等,做生活的“体验者”。
3.细节“微”,做实验的“复盘者”
实验只是提供了素材,而作文不是游戏的照相机,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对实验中收集到的这些素材进行整理加工,才能发现这些材料中的亮点,进而转化成外部语言。
1)复盘过程
在实验结束后,我会依据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利用现代电子设备,如照片、视频等帮助孩子储存记忆的盲点,引导学生回味活动的过程,重温其中有趣的、有价值的、感受深刻的、值得深思的闪光之处。让学生有机会以第三者的眼光更清楚地体会实验的乐趣,沉浸其中,感受更清新,印象更深刻,再现活动场景,激发表达欲望。
2)复盘细节
科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素材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但“怎么写”困扰依旧存在,细微之处见功力,刻画细节对提高写作能力致关重要。我们不妨和电影中的“慢镜头”学一学,做一做“聚焦练习”、“特写训练”,如写人物的外形,我们就把镜头聚焦在他极富特色的某个点上,其它的部分可一笔带过。写人物的性格,那就聚焦他与众不同的特点,无需面面俱到。因此,用“定格”、“慢镜头回放”、“特写”等手段指导细节描写部分发挥极重要的作用,如“拔书”活动细节指导:
师:我们来进行一次比赛,看看谁说说拔书是怎么拔的?同学们可以在小组里先说。
学生先在小组里自由说,互相补充回忆
生1:蔡雨幡和姜杰西两个人分别拿着书的一边,用力地往两边拔,可是书本纹丝不动。
生2:蔡雨幡和姜杰西这两个大力士,用钳子般的手死死抓住书的两边,咬牙往两边拔,可是书本毫无变化。
师:刚才几个同学谁说得更好一些?为什么?
生:程滢静说得更好一些,因为她说得更具体,生动、
这时我用视频回放了他们拔书的情节,并且给了两人的手部动作,脸部表现大特写,要求同学们具体去观察最能体现比赛状况的人物细节,有同学写道“姜同学的手扶着椅子,细密的汗珠从头顶滴到发梢,眉头微微皱起……因为用力他的双下巴也被挤了出来,面部变得狰狞起来……”这段描述没有直接写战状如何,但字里行里无不表明拔书过程的激烈,读来生动有趣。
3)复盘观感
实验是快乐的,学生们在活动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懊恼,这些珍贵的体验是写活一篇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写作时常常遗忘的部分。在《拔书》活动的指导中,我通过定格视频,并采访当事人复盘内心体验。
师:我们看到蔡雨幡同学死死地抓着书本两侧没拔成功后,把手仔细地在衣服上擦了擦,请问你是怎么想的?你事先想到过会这么困难吗?
生:原先以为我的力气大肯定能很快把书拔开,没想到手都出汗打滑了还是不行。
师:围观的同学们,我想问,看到这一幕你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生1:真的有这么难吗?这么薄薄的两本书竟然会拔不开?
生2:连蔡雨幡这么大的力气都不行,看来我连试都不用试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通过复盘学生的内心体验,引导学生勇敢地说真话,写文章时就能自然流淌,真实可感。
4.敢“创新”,做衍生活动组织者
张化万老师说:“有关作文教学内容的规定是一个预设系统,而不是既定系统。师生不仅是作文教学资源的实施者,而且还是作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者、设计者”。科学课的实验教学的目标与习作目标大相径庭,所以照搬这个实验来写作,常常造成学生的实践与表达相互割裂的现象。所以,与科学老师进行适当地沟通,配合他们的教学进度,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课程拓展、开发利用,设计更合理的活动课程很有必要。它使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与学生的实践联系起来,增强习作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增添作文教学的生活气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对写作乐而忘疲,兴趣盎然。比如,在六上科学《拱形的力量》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游戏踩不坏的鸡蛋》,进行了一次游戏作文,极大降低了学生写作的难度,提高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科学实验激发学生的热情,触动了学生真挚的情感,让他们的作文真实、言之有物。使其经常有新奇感,消除了写作的恐惧感,为作文教学插上了一双隐形的翅膀,使学生的创作灵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扬。试想我们的学生带着这段轻松、快乐的亲身体验挥笔作文,又怎能不是言之有物,又怎会不是生动鲜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