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部编版教材习作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3期   作者:李银银
[导读] 习作教学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李银银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毛陈镇第一小学 湖北,孝感  432000)
        习作教学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部编版教材在习作教学编排上很有特点,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各地区为了准确把控和使用好新教材,也积极开展了丰富多样的习作教学课例研究。然而,公认的习作教学难、下笔难、修改难也是压在中小学教师身上的几座大山。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在习作教学中也可以使用微课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优化习作指导过程。本文从部编版教材习作编排特点出发,分析微课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希望能对提高小学习作教学提供一些思考。
一、小学习作教材编排特点
        从习作内容看,部编版教材的习作主要分为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和应用作文。其中,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侧重于观察和想象的指导,主要进行片段的训练。四、五年级主要进行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的训练,六年级侧重于应用文的训练,并为初中习作打下坚实基础。小学习作教学本身具有以下特点:
1、习作独立性
        除了各个单元的习作之外,教材在编排时还设立了一个独立的习作单元,让习作于阅读相对独立,不再受限于单元课文主题和文体。但是同时,习作单元的独立性并不意味着习作与文本教学的完全脱离,在教材中加入了不少的小练笔,有一部分直接依托于课本的语言,比如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课后要求学生仿照第一自然段写一幅照片情景,还有一部分位于语文园地的“语句段运用”。利用小练笔,将习作难度拆解下来,降低学生看到作文畏难的心理。
2、能力坡度性
        习作单元在设立之初,就已经设想好各个年级应该重点关注什么、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依托新课标,制定能力的坡度体系。语文教学不同于数学,坡度以严密的序列进行编排,要时刻谨记,学生并不是在某册课本学习完一种学做能力以后就弃之不顾,而是意味着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更注重改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反复练习中逐步提高习作能力,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提升。
3、指导具体性
        部编版教材重视习作写法上的指导,有时候是直接提供例文,有时候是进行思路上的指导。在具体使用中,会发现,每个单元的语句段运用,既是对本单元写作手法的巩固,也是在进行习作片段的基础上为本单元习作教学打下基础。在写作思路的指导上,更是引入了思维发图。思维导图是系统化、形象化、发散化的一个集合体,对学生的思考起系统、导向和支架作用,对于语文习作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部编版教材在进行习作指导时,有意识地将思维导图融入进了习作中,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专题习作《二十年后回故乡》、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专题习作《我的拿手好戏》,都把思维导图运用于习作提纲之中。这种形式,也可以在其他习作指导过程中使用。对学生构建习作整体框架具有指导意义。
4、内容生活性
        本套教材中的习作题材,基本覆盖了绝大多数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可以一看到题目就可以唤醒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真正做到“我以我手写我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绝不让学生无话可说,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而不是仅仅靠学生的自觉性来完成习作内容。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分享习作内容和欲望,无论是师生间分享、生生间分享还是与家人朋友的分享,都进一步让学生的习作做到“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二、微课在习作教学中的优势
        考虑到习作单元的以上特点,结合微课“教学时间短”、“教学设计精致”、“教学案例典型”等特点,在部编版教材的习作教学中运用微课,存在不少优势:
1、有效地激发表达的欲望
        对于教师而言,习作难教;对于学生而言,习作更是难写,从而不愿意写。微课中丰富的图文资料、动画演示,可以从很大程度上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天然地会对图片和视频更加感兴趣,在课堂上学生接触的不再是枯燥的课本与文字,而是生动、形象、丰富、有趣的视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得到满足,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提升。
2、有效地提升课堂的效率
        很多孩子在习作时,难以将生活中的事例有效地转化为习作素材,写作时往往无内容可写,导致课堂效率极低,部分学生难以在规定时间内成文。部编版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要求学生平时认真观察,积极积累,才能在写作时在头脑中再现当时的情形,这也同样限制了学生写作文、写好作文。微课引入习作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利用微视频聚焦到一个特定的事物或者一个特定的瞬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提升课堂效率。
3、有效促进习作后的交流评价
        习作完成后教师“评改作文”也是一件难事,甚至不少学生仅仅关注老师的等级评分忽略了最耗费教师心血写就的旁批、评语,对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或是难以理解、或是不感兴趣。微课引入习作教学的评价环节、可以把作文的评价者由单一的教师扩充到学生甚至是家长这也庞大的群体,从而实现更加多维化的习作评价体系。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亲子评价等多元评价体系下,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也可以大大提升。
三、微课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微课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将枯燥的写作讲授、无趣的技巧指导和乏味的习作后修改变成更加赏心悦目的视频教学,将学生的各个感官系统调动起来,让习作教学大放异彩。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运用好微课素材。
1、让微课成为写前指导的“助推器”
        传统的习作课,教师在写作之时先进行作文结构、精巧构思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的指导,但是学生在掌握技巧以后无法在课堂上进行细致观察,学生交流时间也十分受限,难以丰富自己的习作素材,导致技巧有余、内容空泛。如果在课前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了解习作的重点和写作方法,课堂上再根据所学和教师的具体指导、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巩固并掌握知识,就能更好地为习作教学做“助推”,实现先教后学的翻转课堂效果。
2、让微课成为生动语言的“精修仪”
        评读学生习作,经常会发现他们的习作只注重事件大致情节的描述,甚至为了拼凑字数,强行加入不少无关内容,导致作文读起来味同嚼蜡、索然无趣。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微课中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和生动精彩的点拨,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精妙、语境的精彩,从而将各种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丰富自己的语言库。
3、让微课成为习作评讲的“加油站”
        小学生都无比渴望得到认同和鼓励,习作教学可以引入更多的评价体系,让学生得到积极的评价,从而在快乐的氛围中完成习作修改。传统的作文批改模式,需要教师精批细改,旁批、眉批、评语等一应俱全,教师呕心沥血耗时众多,但是收效甚微。微课引入习作评改,可以先选取一篇具有典型性问题的作文,利用微课进行展示,示范修改或者师生共改,习得批改方法以后,学生间互改,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甚至不少学生一起动嘴讨论,各抒己见。课后更可以将评讲的微课视频和家长共享,提倡亲子习作修改,这种情况下,枯燥的习作修改达到人人参与,于教师而言事半功倍,于学生而言自信主动、兴趣浓厚。
        总而言之,将微课应用于习作课堂教学之中,让每一次习作课都是“激励”、“唤醒”,同时,微课的应用也会给教师的教学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互动模式等方面带来巨大的改变和创新。这一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在今后的各种教学活动中,都可以承担良好的角色。我相信,将微课应用于教育教学中,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学能力和现代技术完美结合的体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