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兴在通信原理课程思政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3期   作者: 郑生科
[导读] 比兴作为中国古典诗歌最为传统的艺术方法之一

 
         郑生科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摘要:比兴作为中国古典诗歌最为传统的艺术方法之一,它的本质是“以物达情”。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课程思政育人点的开发上来,以一种形象化思维的方式融合“物”与“情”,“物”是专业知识点,“情”是思政育人点。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潜隐性”、“融合性”的特点和要求,又能以具有生命感的方式理解专业知识。以《通信原理》课程中三个知识点为例,分别运用比兴进行思政教育。
        关键词:比兴;课程思政;通信原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要“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两张皮’问题”,从教学层面来讲,就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但从目前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来看,存在着“部分课程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充分”、“课堂教学效果差强人意”【1】等问题。特别对于工科专业来讲,本身的理论、技术更多的侧重于物理属性而非精神属性,在价值观引导上存在天然弱势,勉强而为又往往不能“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由于思想政治的“潜隐性”和“融合性”【1】特点,对于从专业课程中挖掘出思政育人点的方法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的祖先在把外在的物理现象转化成内在的精神境界这一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比兴就是其中运用很普遍的一种方法。本文运用这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方法来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一、比兴的艺术特点
        比兴是中国古典诗歌最为传统的艺术方法之一。若分而言之,就是“比喻”和“兴寄”。《文心雕龙?比兴》篇云:“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2】通常比兴“可以笼统的理解为比喻或譬喻,它一般是通过排除逻辑关系,把一些没有必然联系的事物组合到一起,从而让读者产生多方面的联想,极大丰富了文学的意蕴与内涵”【3】。所以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方面可以看到大量的客观事物的描绘,如天地宇宙、日月星辰、山河湖海、花草虫鱼、春夏秋冬;另一方面又可以从中生动感受到诗人的精神情怀、生命境界。二者之间的这种连接,正是诗人“根据一定的创作目的,在观察中运用想象力,把截然不同的事物,从外形或内在意义上密切地联系起来,从而达到情理具象化的目的”【4】。“正因为借物传情、写物附意,故而诗意生动形象,充满意趣;又因为环譬托讽、婉而成章,故而诗意又显得深婉含蓄、不失浅陋”【3】,这就是比兴的作用。而它的本质就是“拟容取心,以物达情”,“通过外物的某种微妙之处,来比拟所要表达的情思的特点”【3】。这样一种形象思维的艺术方法,如果很好的运用到课程思政育人点的开发上来,可以使专业知识点和课程思政育人点的融合更贴切自然,生动有趣。这里的“容、物”是指专业知识点,“心、情”是指思政育人点。
         二、通信原理课程思政育人点的分析
        《通信原理》是电子、通信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阐述通信系统的基础理论、技术与分析方法”【5】,在专业领域里起着承先启后的桥梁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重要的基础。它从整个系统的立场,对点到点通信过程中碰到的问题、釆用的技术、遵循的原理、衡量的标准作了全面的阐述。初学者难免会感到内容繁杂,深奥难解。本文以《通信原理》课程中三个知识点为例,运用比兴的方法来尝试引入课程思政育人点。
        1、“功率”对信号的度量
        在“基础知识”章中,提到“功率”是信号“大小”的基本度量【5】。而在前面的专业基础课程中通常习惯用“幅度”来度量信号的瞬时值大小,但是真正衡量一个信号的大小,除了瞬时幅度值,更重要的是关注它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表现,也就是说不光看它某个时刻有多强,更要看它持续时间有多长。而功率恰好而包含幅度值和持续时间两个要素,称为平均功率,简称功率。
        在这个知识点中,功率的幅度值和持续时间两个要素,与人的热情兴趣和持久性正好形成类比。于是自然引申出衡量人生态度的思政育人点。看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不能只看一时的热情兴趣,还要看保持这种热情兴趣的时间能否持久。激情型的人就像可乐饮料,倒出来一大杯,大半都是气泡,剩下只有一点点。一个良好的人生态度应当有热情而不是激情,内心始终有温度,外在又非常理性、客观和冷静。热情才有动力,理性才能持久。比如刚接触一门新课,对课本、对老师都有一种新鲜感,学的很有兴趣,几次课之后,新鲜感没有了,困难来了,就不想学了。人生也是这样,做任何一件事情要有始有终,困难出现了要想尽办法克服,能够克服困难,兴趣自然增长,然后继续摸索前进、克服困难。这才是一种踏实理性又不乏热情的人生态度。
        从这个例子看到,将功率的两个要素比拟人生态度的两个要素,从对信号的衡量兴起对人生态度的思考,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自然引发学生的内心反应,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
        2、平稳随机信号的“平稳”
        还是在“基础知识”章中,平稳随机信号本身虽然每时每刻都是随机变化的,但是变化之中又有不变,比如均值、方差是常数【5】;而一般随机信号的均值、方差是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平稳随机信号的自相关函数只跟两个时间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只受一个自变量影响;而一般随机信号的自相关函数跟两个时刻点的位置都有关,受两个自变量影响,影响因素更复杂。
        在这个知识点中,平稳随机信号的变化随机性,和人的情绪的波动性相比拟,均值方差的不变性,和人内在的稳定性相比拟。由此引申出情绪管理的思政育人点。良好的情绪管理不会因为外界的刺激而剧烈波动,尽管常常也会出现负面情绪,但很快就恢复正常。同样在高兴的时候也不会过头,所谓乐极生悲。内心始终是趋向稳定的人,称之为具有“内在稳定机制”。这种人因为没有特别标新立异的行为,而且通常不喜欢表现自己,所以看起来很普通,甚至有点憨憨的,不是那种精明能干的样子,但是做起事来认真、专注、持之以恒。虽然不会随大流、赶时髦,但内心有自己的中心思想,对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有所领悟,并且守住这一核心点。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逆境、顺境,他都能引导到对人生价值的自我肯定上来,成为成长的资粮。这种对顺、逆境的转换、引导能力,是一种良性思维力,对人生价值的自我肯定,就是内在稳定机制。


        比如考试没考好,他认为是对自己知识缺陷的警示,借此机会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考好了,他认为是自己前一段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是对的,借此机会将正确的方法作为习惯确定下来,继续改进提高。考的好或不好,都是在充实自己的实力,完善自己的人生,不会因为外在的成绩好坏或喜或悲,而是以人生价值为核心目标,把成绩好坏都当做自己成长的契机,这种良性思维力保证了他的内在稳定机制。
        这种内在稳定机制如何训练?从训练“专注”入手。从专注于兴趣开始,越来越投入,这个过程中,生活乃至思想都会调整,慢慢单纯化,杂念减少,人生观、价值观恢复正常,理想信念能够成型。当注意力能够长时间聚焦于一件事情,良性思维力便开始启动,到某个程度,人生价值和意义开始形成并自我确认,内在稳定机制于是形成。
        在这个例子中,信号变化当中的不变,正好对应情绪波动当中的稳定,由此兴起对心灵内在稳定机制的探讨,提出这种机制源自良性思维力的形成和人生价值的自我确定,并且进一步阐明这种内在稳定机制的训练方法。自然引发学生对心灵奥秘的兴趣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层次思考。
        3、常规AM调制的效率
        在“模拟传输”章中,常规AM调制方式的效率低,原因在于传输信号总功率中用于消息部分的功率所占比例低【5】,实用中传输语音时,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是消息信号的功率。但如果没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载波信号的功率作为媒介,消息信号也无法实现常规AM调制。可以说载波功率是实现常规AM调制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在这个知识点中,载波上所消耗的大部分功率,是实现常规AM调制的代价,可以相比拟于国家或个人的成长进步所需付出的代价,由此引申出正确面对成长过程阵痛的思政教育点。《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曾说:“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从中可以体会到,国家、社会、人类整体的进步与成长,总是要付出许多代价。比如中国近两百年来所经历的贫弱和战火,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但因此激发出了深融于中华民族基因里的勇气和智慧,在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下,浴火重生,克服重重困难发展到今天,再次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开启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再回头去看往昔峥嵘岁月,所有的代价也都值得。具体到个人也是一样,不经过血与泪的淬炼,很难有真正的独立和成熟。所以将来不管在人生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伤害,要知道都是成长的代价。只要能肯定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尽管会有遗憾,但无需抱怨,克服困难,让生命继续前进,所有的代价都将得到相应的回报。
        在这个例子中,由代价兴起对国家、民族乃至个人成长历史的思考,引发学生建立历史的宏观性思维,扩大心胸格局,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接受成长的阵痛,享受成长的乐趣。
         三、总结
        从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出,通过比兴的方法,将三个专业课程知识点引申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上来,是比较自然和有趣的。比兴之所以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可能与我们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甚或宇宙观都有着深层的联系。中华民族的先民们是以生命的眼光看待世界的,当他们把这种眼光投向自然宇宙时,他们感到天地之间充满了盎然的生机,整个宇宙自然就是一个大生命。所以我们的语言文字都深深地渗透着这一思维的影响,在我们日常的生活语言中,其实就存在着大量的‘比兴’式的言语表达方式”【3】。专业课程也是如此,只要是运用中文以及中文思维表达的地方,稍加类比和提炼,就可以引申出许多关于人生、生命、生活的思考和感悟,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概念时多了一份人性的温暖和力量,也潜移默化的让他们把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思维方式带到生活中,有益于形成健全、独立、成熟的人格。至于内容的侧重取舍、详略把握,则是教师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因时因地制宜,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了。
         
参考文献:
        [1]汤苗苗.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1:54-55.
        [2]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94.
        [3]朱子辉.唐诗语言学批评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04-210.
        [4]祖保泉.文心雕龙解说[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712.
        [5]李晓峰.通信原理(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9.33.40.64.
        
Application of Bix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Course
    Zheng Shengke, Jiang Xianghong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llege, Wuhan Hubei430068, China)
Abstract: As one of the most traditional artistic methods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Bixing's essence is expressing feelings with things. This method is appli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where things and feelings are integrated in a visual way. Things refer to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oints, while feelings indic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oints. It not only conforms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hiddenness and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also make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understood with a sense of life and emotions. Taking three knowledge points in the course of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as examples, this paper uses Bixing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Bix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联系作者姓名:郑生科   篇名:比兴在通信原理课程思政教学中的运用
联系电话:13657245045
通讯地址: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电气信息系电子教研室   邮政编码430068
电子信箱:64200496@qq.com]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