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与领导策略优化研究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2月   作者:屈蒲娟
[导读]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明确指出教师要让学生们形成积极学习态度,促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实现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与引导,班主任的管理与领导将会对班集体的价值观与理想信念产生直接影响。

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上王九年制学校 屈蒲娟   715518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明确指出教师要让学生们形成积极学习态度,促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实现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与引导,班主任的管理与领导将会对班集体的价值观与理想信念产生直接影响。学生具有主体性,他们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渴望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班主任要深入探究学生们的主体需求,将学生们紧密地团结起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与成长志向。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领导;策略
        引言
        班级管理的目的是辅助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良好的班集体能让学生积极进取、健康成长。因而,创建有凝聚力和归属感的班集体,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极其重要。
        一、小学班级管理的困境
        (一)班级凝聚力、向心力不足
        要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首要条件是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班级是难以对学生产生正向激励功能和负面惩戒作用的。毫无疑问,凝聚力和向心力不足的班级很容易陷入混乱、无序的困境。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是自然产生的,而需要班主任和全体学生共同培育、精心锻造。目前,影响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因素有:一是教学活动时间较多,课外、校外活动时间较少;二是虽然有不少集体活动,但是缺乏针对性的设计;三是班集体活动形式单一、不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特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二)班委建设不受重视
        做好班级管理,充分发挥班级集体的教育功能,光靠班主任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当今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很多,课堂教学并不是学生知识的全部来源。当师生之间出现隔阂,沟通不畅时,很容易影响班级管理的效果。鉴于学生更愿意接受同龄人的意见和信息,班主任应做好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建立一支作风好、贴近学生的小型班级管理团队。然而,大多数班主任并没有意识到班委建设的重要性。他们随意选择班干部,缺乏调动班干部积极性的策略。班干部的职位与学生的个人优势不匹配,导致班干部工作不力,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小学班级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尊重学生主体性,树立正确学生观
        学生具有主体性和独立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呈现出的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和自我意识,每一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且独立自主的。学生们的闪光点应该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教师要主动挖掘探究学生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学生们更多鼓励,创造师生沟通交流有效切入点。


当学生们得到教师的肯定与激励后会更加主动地强化自身优势,乐于与教师沟通并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才能够保证班主任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们的内心活动,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教育与指导,落实因材施教教育目标。当前很多班主任在实际教育管理之中无法做到一视同仁,这很容易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存在偏见,影响到师生沟通的有效性。例如,班主任面对成绩较好或乖巧伶俐的学生时往往会更加温柔,而面对成绩不好或调皮的学生时往往更加强硬,小学生的心理能力并不强,这种区别对待很容易导致学生们对班主任出现意见甚至敬而远之。因此班主任要尊重、关爱和信任所有学生,尊重学生们的主体性与独立人格,用平等态度和沟通方式面对所有学生,避免因为成绩或日常表现对学生区别对待,充分尊重学生差异并引导学生积极成长。
        (二)做好班干部的选拔和培育,建设班级管理小团队
        班级管理方法和手段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班主任的基本管理信念不能改变,如相信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人,确信良好的班级管理必须依靠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当然,建设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需要班主任的用心、用情和用智,设计好从班干部的选拔和培育的全过程。在班级建设和发展的不同阶段,班主任应采用对应的选拔和培育方式,做到公平、公正是首要的前提。班干部的选拔和培育方式一般有任命制、竞选制、轮换制和双轨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选拔和培育班干部,班主任都要先了解全体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特点和行为习惯等,再逐一考察班干部人选的品行、能力。在确定班干部队伍后,班主任还应时时关注、引导和帮扶他们,不能任其自然发展。
        (三)建设班级文化,构建共同愿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和民族的强盛要以文化作为支撑,继承、发展、弘扬、繁荣文化,才能够实现中国梦。文化建设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班级文化建设对于班级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具有同样重要价值。班级文化的确立能够让班集体所有学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学生们将主动为班级荣誉贡献自己的力量,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学生们对班级文化的认可会促使他们将文化作为自己最重视的东西,积极配合班主任完成教育和管理工作。笔者曾经接受过一个新的班级,这个班级整体非常松散,个人主义表现得非常明显,如何让学生们快速融入集体并形成集体观念也成了我面临的首要问题。笔者经常向学生们灌输班级观念和集体意识,你们出去代表的就是我们班级,其他人并不会问你是谁,而是会问你是哪个班级的,你的言行举止都会对班集体产生直接影响,大家通过共同努力赢得的流动红旗、文明标明、运动会奖状等等都会成为班级的荣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和影响下,学生们的荣誉感不断提升,他们对班集体表现出更强的依赖,学生们逐渐构建起共同的愿景。
        结束语
        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肩负着加强班级管理工作、实现班集体的导向和教化功能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因此,班主任要善于组织和协调校内外的各种积极教育力量,发挥教育的整体协同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海东,李朝军.例析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9):25-28.
[2]李庆国.浅谈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J].中小学电教,2018(3):63-64.
[3]马欣研.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研究———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角[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