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立足“三教”改革的教学优化策略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1月   作者:唐金莉
[导读] 以“三教”改革为抓手,两会精神为方向,十四五规划为目标,探索适应学生学情,立足最近发展区,关注高阶思维的有效教学策略。

四川电子机械职业技术学院   唐金莉  621023

摘要:以“三教”改革为抓手,两会精神为方向,十四五规划为目标,探索适应学生学情,立足最近发展区,关注高阶思维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教学策略,三教改革,高阶思维,最近发展区
        引言:三教改革任务是为了解决“谁来教 教什么 如何教”的问题,而针对如何教即教法改革,核心是课堂教学模式及策略改革。为了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对接,必须改革传统的普通课堂教学模式及策略,探索适应学生学情,立足最近发展区,关注高阶思维发展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及策略。
        以下是笔者结合教育学理论与实践针对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的几点建议。
教师改革
       “三教”改革提倡教师是主体,是根本,解决谁来教的问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保有者,而是学习的促进者;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不再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课程开发者;不再是作业布置者,而是资源汇聚者;不再是正误裁判者,而是意见交换者。
        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的教师需要基于标准。但不是像复制粘贴一般的工业机械生产,而是体现地区差异性的标准。就如同“毛血旺”这道全国闻名的川菜,你在成都吃它是一个口感,你到常州品它又是另一种风味,而我们往往更喜于这样的差异,而不像在全国各地麦当劳一样你走进门就知道它是什么口味。
        不难看出,我们需要依据教育部发布的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方案结合地方经济区域文化开发匹配学院定位适合学生学情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而作为教育一线的教师们,应该聚焦于课程设置,明确课程具体引导学生通往哪?怎么去?而怎么去则需要根据学生学情实施差异化方案,并进一步组织教学,而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是实时反馈总结,不合适的教法不合适的知识点教师应当弃其糟粕,并通过合理的评价机制验证课程完成度和学习效果。
        教材改革
        教材作为解决“三教”改革中教什么体现着载体和手段的作用。怎样的教材既适应学生学情,立足最近发展区,摒弃传统填鸭式的教学,关注学生高阶思维,又能体现行业企业标准并且做到技术的及时更新?活页式的教材完美解决了这一困境。如何开发活页式教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分析整合。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能够将教材所列内容整合为统一的体系,并且将其根据实际教学拆分。例如:法律相关课程教材目录为:第一章 认识法;第二章 宪法;第三章 刑法;第四章 民法;第五章 行政法......而整合后则可以描述为:假设你是某公司的新员工,入职半年了,公司屡次安排你加班,且拖欠你三个月的工资,请你查询相关法律条文,写一份诉讼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次处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二次处理即增减重组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


例如:中高职德育《职业生涯规划》教材,第一章第一节[成长典型案例],教材上用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获得者能工巧匠许振超的案例,虽然是公共课,但,案例适用于所有专业学生吗?如果是烹饪专业学生,引用米其林大师不是更合适吗?
        教法改革
        教法即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属于“三教”改革的路径和核心。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行动为导向的内涵与宗旨。
        学情分析立足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做学情分析时,应立足学习者已有知识能力/学习兴趣和动机以及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简而言之分析已知/未知/如何知?以求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目标确立指导阶段性进阶教学。顶层应确立课程方案目标,即人才培养方案,属于课程的总体要求;其下层是具体课程的目标,即对每门具体课程的目标的明确规定,是课程方案目标的具体化。底层是课程模块目标,即对每一门课程中的独立单元的目标的明确规定,属于课程目标的重要构成层面,是具体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由“最终目标”和“促成目标”构成。
        目标 = 行为+条件+标准,行为即可观测的动词描述,条件指执行目标时可用的具体情境和资源,标准则为判定技能是否达到可接受的水平。例如:能根据给定的零件制图的设计图纸(条件),在平面上钻一个直径为5mm的小孔(行为),误差不得大于1微米(标准)。
        重点不等于难点。重点来自课标,难点来自学生,例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与工程造价专业都开设《建筑材料》课程,但侧重点不同,需根据课标确立教学重点;而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认知水平决定什么是难点,要充分分析学生,不避重就轻。
        教法学法注重渔,而非鱼。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法全网铺天盖地,优劣百家争论,事实是不分高低,百家齐放。
        评价机制应遵循目标性原则,指向学习目标,全面考查目标的达成度,善用激励性原则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并根据指导性原则根据反馈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对学生未掌握的内容实施二次教学,并采取过程性考核综合利用多元性原则。
        总结
         “ 加强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和学校内涵建设,推进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成为当前职业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学院办学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实施“三教”改革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技兼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贯穿这项改革的主线是深化产教融合、发深度展校企合作,目标是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职业性、实用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师、教材和教法三者之间,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是“三教”改革的关键;教材是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的载体;教法是改革的路径,教师和教材的改革最终要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去实现。
参考文献
1倪尔妍;基于"三教"改革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20年第1期
2  梁克东,王亚南;基于"三教改革"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评价改革创新路径[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28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