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提升初中德育效果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1月   作者:张秀娟
[导读]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是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在初中德育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多元化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提高德育课程教学效果。

苏州市吴江区松陵第一中学     张秀娟    215200

摘要: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是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在初中德育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多元化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提高德育课程教学效果。本文从初中德育教学现状出发,研究如何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做好初中德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技术;初中教学;德育
        引言:初中德育课程是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引导和教育广大初中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培养法治观念,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教师要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突出课程特色,适时、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1当前我国初中德育工作现状
        1.1德育内容较为空泛
        现阶段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未能立足于学生实际状况,多数内容较为空泛,教师引用典例,不管从正面还是反面,均与学生距离较远,使学生难以有切实感受。部分教师进行德育教育进程中,仅将大道理灌输给学生,未能由浅入深,使学生感觉德育学习较为枯燥乏味,阻碍德育教育成效。此外,部分教师选用内容缺乏创新度,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1.2部分班主任德育教育理念落后
        许多班主任把德育教育当做是任务来完成,大都是围绕着学生学习成绩来开展德育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成长教育、道德教育等。这种僵化的德育教育理念无法满足初中生的成长需求,班主任根据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间接上导致了一些学生出现了厌学、叛逆等心理问题。德育教育并不是单纯地说教,而是要围绕学生的心理健康、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进行教育。
        1.3德育方法缺乏科学性
        在初中德育教育实施中,未能实施因材施教为普遍存在问题,多数教师未能将学生差异性予以掌握,均以课堂灌输形式传授,教学缺乏科学性及针对性,德育教育成效不佳。部分教师仅止步于理论层面,以理服人,但缺少情感教育,造成德育教育质量不佳。
        2多媒体提升初中德育效果的策略
        2.1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兴趣,拓展教学宽度
        初中德育课程具有很强的塑造人的功能,但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一些初中学校并没有充分重视德育课程,甚至很多教师认为学生的道德水平受家庭因素影响最大,因此德育重在家庭教育,而非学校教育,便在教学中进行单一的说教式授课,对课程内容也是得过且过,最终导致学生对德育课程没有学习兴趣。作为现代初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将德育课程放在重要的位置,认真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涉及学生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的培养,教学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引发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或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制作幻灯片课件,就公交车上年轻人没让座而遭到老人掌掴的现象进行课堂讨论,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活动,以职业道德或法治意识等相关话题为主题让学生进行辩论。这些丰富的教学方式,既能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展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德育课程实效。
        2.2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参与式教学方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旨在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主导教学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可播放选定的图片、案例或视频资料,并设置好问题,学生围绕相关的重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回答问题。这既能够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又能培养学生演讲的能力、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实现教学相长。例如讲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这一节时,在课前5分钟笔者设计了“我是课堂小主人”的案例演讲环节。教师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在网上给学生分组发布任务,要求学生搜集案例,并进行语言文字的加工处理,在课前声情并茂地演讲出来。同时精心设置问题,预设展示、提问、分析、评价的全过程。学生通过资料收集、PPT制作、现场辩论、师生互动等环节,极大地提升动口、动脑、动手能力,又培养了他们慎独、思辨的精神。这种创意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2.3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对初中生的德育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上和口头上,更要体现在实践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因此,教师要转变德育工作的方法和理念,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融入丰富多彩的社会中去,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德育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为初中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网络实践活动。第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论坛、校园聊天室等虚拟的网络社区,让学生在其中畅所欲言,可以聊社会热点、校园见闻、心理困惑等。教师也要融入其中,关注学生谈论的焦点,适时渗透德育理念,为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掌舵,使其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第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网络征文、德育讲座等网络德育教育活动,不仅可以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还可以从中学到知识,丰富自己的道德内涵。对于获奖的征文要在学校的网站上进行展览,并对获奖者进行表扬。第三,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指导学生浏览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历史网等网站,了解中国的发展史,感叹古人的勤劳和智慧,感受革命烈士保家卫国、英勇无畏的壮举,自豪于当今国家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从而激发初中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建立优秀的道德品质。
        结束语
        总之,德育课程是初中教育的必修课程,初中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他们的道德完善比技术学习和职业训练更为重要。因此,无论是初中学校的管理者还是教师,都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初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确保学生在成“才”之前,务必先成“人”。在德育方式方法上,教师要寻求突破和创新,结合教学实际和初中学生的特点,合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德育课堂教学开展得更加生动和有趣,进而提高德育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卢晓霞.网络时代下中学德育工作思考[J].现代交际,2012(3).
[2]肖世娇.论当前初中网络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J].文理导航,2016(10).
[3]农积勇.网络时代下初中德育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求知导刊,2017(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