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有效性策略探讨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1月   作者:童嫄
[导读]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余姚市阳明小学  浙江宁波   童嫄 315000

[摘要]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如今的一线小学语文教学,朗读的指导方法与形式单调,评价方法单一。本文从教学实施中从朗读形式与教学评价方法进行探讨,助力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朗读教学,教学设计,教学评价
        从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而言,朗读教学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指导方法单调、没有可操作性;思考不够,朗读工具没有用足;评价形式过于单一。本文将从教学形式与教学评价进行探讨。
        一、教学运用丰富的朗读训练
        在语文教学实施时从考虑朗读训练形式考虑,不同的形式有着不同的策略与方法。
        1、教师范读
        教师的范读对于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越来越多教师选择使用电子产品朗读来替代教师范读。但相较于录音,教师范读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录音对于学生而言,只是听觉单一感官,而教师的范读学生却可以通过对教师朗读时的表情、动作的观察,进一步模仿,提高朗读能力。特别是在低年级段的教学中,更能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比如:在教学《小蜗牛》一课时,教师范读课文,小蜗牛天真可爱的声音和妈妈慈爱的声音来回替换,伴随着教师的表情、动作,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到了朗读环节,争先恐后地举手,还模仿着教师的样子,一颦一笑间,朗读训练的成果收入囊中。
        2、分角色朗读
        在小学课本中,对话环节时有出现。要读好对话,最有效的方法,便是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分角色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更能让学生“临其境、闻其声、睹其貌、见其行”,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比如:在教学《美丽的小路》一文时,让学生扮演“鸭先生”、“兔姑娘”、“鹿先生”,把经过小路前所说的话,用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们把“轻轻地”、“慢慢地”这样形容动作的词;把“皱起来眉头”、“捂上了鼻子”这样的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理解了“小路变丑了”后“兔姑娘”、“鹿先生”的不满,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文章之中,提升了朗读的兴趣。
        3、情境朗读
        引学生“入境”,是提升朗读水平的一大法宝。小学生由于年龄限制,对于很多事物的了解没有成人透彻。利用多媒体设备的便利,影像资源的丰富,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必能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如展现草原风光图,再读《草原》第一自然段,让学生一下就步入草原,感受到“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作品的意境。



        4、配乐朗读
        如果说朗读是一幅画,那么配上合适的音乐,就像给这幅画进行了装裱。音乐会给朗读锦上添花。在课堂上有些优美的文字,很适合配上音乐来朗读。因为音乐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抒情能力,容易引起人的共情。不仅如此合适的配乐还会强化朗读的节奏。比如:在教学《少年中国说》时,搭配上慷慨激昂的配乐,让人们不由得感概中国少年的崛起才是中国的崛起!
        二、评价多样性激发朗读兴趣
        在朗读教学中评价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找出不足,不断提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思考。
        1、评语的多样化策略
        不一样的评价语言,所达到的目的也不相同的。赏识性的评价可以让学生更有信心。在评价学生朗读时,以鼓励为主,尽量找到学生优点,并加以扩大,以增强学生朗读兴趣,树立自信心。
指导性的评价可以让学生爱上朗读。我们在课堂上,不必一味地使用:“你真棒”、“读得真好”这样没有实质指向的评价,而是要具体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比如:在《陶罐和铁罐》教学中,学生朗读完,教师可以评价:“你把铁罐的傲慢表现得淋漓尽致!”、“你让我们看到了一只恼羞成怒的铁罐”、“你的‘不敢’语气再轻缓些,更能表现出陶罐的谦虚”等如此有针对性的语言,对学生的朗读大有裨益。
        2、评价方式多元化策略
        课堂中的朗读要面向全体学生。在一个学生朗读之后,除了教师评价,还可以自我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能消除被评价者自身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分析自己,不断反省,不断进步。在小组合作中的朗读,让组员相互评一评,使得朗读有听众,有评委,更有挑战性,也能让朗读面向更多的个体。评价的机会多了,被评价的机会也多了,朗读能力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以提升。
        教师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个体感受。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对文章有自己的见解,形成了独特的阅读体验。比如:在《好的故事》教学时,两岸的景色很多,一一罗列。有的学生说,要读得快一些,因为鲁迅先生坐船经过,两岸景色飞驰而过;有的学生说,应该慢一些,这些故乡的景色出现在鲁迅先生的梦境里,他如数家珍,可以娓娓道来;还有的说要读得轻缓些,别惊醒了梦,别让那美好的景随之破碎。在这样的理解之上,呈现出来的朗读,就会千人千面。我们很难判定谁是谁非,不能只遵照唯一标准。
        三、结语
        朗读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把无声的内容准确形象地传达出来。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通过朗读,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之精妙,更能通过朗读和作品作者对话,品味作者的神思妙笔。朗读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抓手,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他的语文综合素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让有效的朗读训练为语文教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覃迎春.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分析[J].教师,2020(23).
[2]高志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名师在线,2020(2).
[3]赵晓春.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分析[J]. 课程教育研究,2019(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