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复述作文中的趣味教学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1月   作者:李冬玲
[导读] 作文不单是一种写作技巧的操练,更多的则是一种写作个体心路历程的自我展示,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结,把积淀在自己心中对生活的观察、认识和感悟表达出来。

广西贵港市平南县六陈镇镇新塘小学   李冬玲

【内容摘要】作文不单是一种写作技巧的操练,更多的则是一种写作个体心路历程的自我展示,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结,把积淀在自己心中对生活的观察、认识和感悟表达出来。专家对现行教材单元作文训练题目进行大规模调整,删去习作有中心的高要求,不搞命题作文,拓宽习作范围,提倡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那么要适应《语文课程标准》的新要求,作文教学必须彻底摈弃一切违背写作规律、阻碍个性展示的套路、模式,给学生以自由飞翔的双翼,让他们解放自我,张扬个性,施展创造潜能,从而开辟出广阔的习作天地。
【关键词】 课堂   话题  音乐  表演  创新
        在实践中,我就拓宽学生习作空间进行了几点尝试:
        一、降低标准,冲破限制现童真
        并非每个学生将来都能成为作家,也并不是每个孩子将来都想当作家,但作文教学一旦陷入了“培养作家”的误区,使得本来简单的作文复杂化了。作文的功效在于应用,作文教学的定位应该是帮助学生奠定“为生活而写”、“为人生而写”的正确坐标。如果能够使学生愿意用笔忠实地记录下属于自己的真实日子、真切体验,那么这个生命必会因多了些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而显得更加充实。
要想改变习作中空洞、干瘪、虚假的现象,教师就要“蹲下来”与学生对话:“我欣赏你的观点,代表你的独特性,哪怕不完善。”即把真实的“世间万相”和真情流露作为习作教学的追求目标。孩子就会少许多拘束,流露的情感会更真实,语言更有灵性、个性。
        二、细心呵护,无忌童言蕴灵性
        俗话说“童言无忌”,学生作文常常出现一些虽显稚嫩,但颇具智慧灵光的句子,对这种充满灵性的表达要细心呵护。如:她泼辣的样子第一次在我心灵的胶片上感光;又如我最喜欢睡晒过的被子,里面有太阳的味道。”这些濡染了习作主体“感情色素”的东西,由于突破了一般语法、修辞、逻辑的“公式”,显得那样飞扬灵动,富有韵致,尽管这种闪光没有焰火之势,只有萤火之微。因此更需要教师的培植和呵护,唯如此,才能让孩子敞亮心扉,释放他个性和灵气。
        三、创设意境,入境动情辞勃发
        一位名人曾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但感情不是无缘之水,情感来自身经其事,心在其中。如果老师构建动态化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可采用问题、音乐、图象、游戏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在新奇有趣的情境中学习习作,则学生会受到特定气氛的感染而情动辞发。
        1.借话题设境
        话题作文,是近年出现的一种内容和形式全新的作文类型,是根据现实生活中刚刚、正在或可能出现的某一事件或现象,命个话题或范围,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的一种短小精悍的作文样式。一次一个话题,也可几个话题让学生选用。话题式作文像开了个作文茶馆,围绕一个议题天南海北纵横驰骋,又加上文体不限,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想的空间。


至于什么观点,则任由学生自己确定,正面反面、古今中外,内容的选择可以不拘一格.
        2.借声音设境
        根据教学需要,同时提供几组音响材料,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组合方式进行思考、领悟、联想、想像,进而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见解、新思路、新突破。
        如习作前老师录下各种声音:风声、雨声、敲门声、火车的奔驰声、鼓声、笑声、电话铃声、鸟鸣声……然后让学生分辨各种声音来自哪里,有什么特点,用恰当的拟声词记录下来。最后,因势利导:听了这些声音,你想到了什么?准备选哪些声音,想像出哪些情节?根据你挑选的几组音乐准备编成什么样的小故事?
        3.借表演设境
        让学生扮演、体验写作题材中的人物,其他学生也能直观地目睹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和事件的经过。这种情境,既能促使学生入境动情,又由于它的立体化,从不同角度、方位观察思考,会有不同的发现,便于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思维.在习作创意课上,让习作主体充分地身临其境,入境动情,那么,学生就不但笔如泉涌,而且会张开思维之网,冲破一切禁锢,写出与众不同、独有创意之作。
        四、放眼生活,处处有心皆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广泛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明确提出加强习作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学实践中更应让学生从课本中抬起头来,大胆地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五彩缤纷的现实社会。学生要写好文章,就不能死读书,就必须关心时事,关心最新的科技动态,博览广识的同时还要有灵活的头脑、创新的思维。
        1.到大自然中采撷,“文如清泉石上流”
        作文教学不能把学生“囚禁”在课堂中闭门造车,而是适时地带领他们走向大自然。每次出发前,不事先布置作文题目,不提要求,不给学生背上思想包袱,而是让学生尽情“享受”,尽情尽兴,满意而归.
        2.到社会中徜徉,“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见识,教师组织他们充当小记者走进社区,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关注身边的社会热点问题。参观、访问、调查,采用多种途径收集生活中的素材,并布置“长作业”(一个月的时间),把获得的信息资料进行筛选、整合:让学生尝试编辑出版“小人书”“随感录”。从确定选材,封面设计到剪贴、装订等都是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五、通过动手,观看,自身表演感受进行创造性复述
        创造性复述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变顺序复述、变人称复述及扩充式复述。这些形式的复述,有助予同学们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出一点儿新内容,发表一点儿新思想,吐露一点儿新见解,构思新颖一点儿,语言清新一点儿,文风活泼一点儿.开拓习作的空间,把创造的范围看得广一点儿,把作文的神秘感看得淡一点儿,让孩子们在习作时“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