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1月   作者:向霞
[导读]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新的理念,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深入探究与实践,通过崭新的思维在教学中贯彻实施以学生为根本的教学理念,努力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西昌市第六中学  四川西昌  向霞  615000

摘要: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新的理念,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深入探究与实践,通过崭新的思维在教学中贯彻实施以学生为根本的教学理念,努力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力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精神,指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有效性学习,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垫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习兴趣;有效教学;创新精神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迎来机遇和挑战。要准确认识并把握新课标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及研究,能够帮助高中学生稳步提升化学成绩。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毫无目的的盲目进行,而是要开展有目的的高效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课内课外进行有效配合,为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垫定良好的基础。
        一、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有了学习兴趣,他们的学习自主性才会增强,才能更加主动地参与高中阶段的学科学习。化学是一门实用性的重要学科,生活离不开化学,生活中很多的细微变化都可以用化学的原理来解释。如物质燃烧、酸雨形成、温室效应、尾气排放、松花蛋形成等等。因此,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将复杂抽象的化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无处不在,感受到化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执教《生命的基础能源一糖类》中有关淀粉水解的条件以及水解产物的探究一节时,我会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咀嚼富含淀粉食物时味觉的感受,让其明白淀粉是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的。紧接着又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淀粉在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发生的水解反应,以及思考怎样判断水解与水解产物。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与现象记录,学生最终得出相关结论:淀粉是在稀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发生的水解,其水解产物为葡萄糖。在这一过程中,我不仅有效地将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化学现象引人到了课堂教学中,还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乐趣与魅力,提高了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二、引入实验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实验的化学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只有把实验融人化学教学中,才能有效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当以“实验教学法”为台阶,引导学生攀登化学知识的高峰。
        (二) 例如:教师在“化学能与热能”教学中,就可以这样做。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并对学生说:“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认识和感受一下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接着,教师向学生演示了如下实验。实验1:铝片与盐酸的反应。实验2: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们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以及热量变化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常见的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进行总结。有的学生说:所有燃烧、中和反应、溶液里的置换、特殊的分解属于放热反应。还有的学生说:电离、一般的分解、特殊的化合等属于吸热反应。”最后,教师与学生一同探究化学能的应用。


总之,这样的方法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能与热能”的主动性。
        三、借助思维导图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一)思维导图是一种可以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它具有一目了然、清晰直观、图文并举的特点。化学教学与思维导图的相辅相成,不仅能帮助学生梳理化学体系,还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有鉴于此,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思维导图”为火把,点燃学生化学思维的火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二)例如:教师在“生活中的两种常见的有机物”教学中,就可以这样做。首先,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生活中的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下面,请你们利用思维导图,对乙醇的有关内容进行梳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对“生活中的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的有关内容进行探究。接着,在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绘制情况进行指导与观察。然后,教师让几名学生来到讲台上,展示他们绘制的思维导图。有的学生以“乙醇”为关键词,向四周延伸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分支,并把“无色、易挥发、与水互溶”等内容放到“物理性质”之中, 把“结构式、乙醇与金属钠反应、乙醇的氧化反应”等放人“化学性质”之中。还有的学生以“乙酸”为关键词,向四周延伸出“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乙酸的酸性、乙酸的可逆反应”等分支。总之,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乙醇与乙酸的有关内容进行梳理的方式,充分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四、巧设问题,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精神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没有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就没有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教师的提问不仅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激发学生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问题的设置与提出应当要有益于探究活动的展开,还需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能力,设置出不同梯度的问题,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一般性发展,让学生思维不断完善与进步。例如,在教学“化学反应速率”一节时,为了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与思考,我会给学生设置一个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在化学实验中,我们能利用许多的实验装置,而要想顺利地完成某一实验,需要确认各实验装置的气密性良好,那么在具体实践中,应当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证明你所使用的装置气密性良好呢?如:锌粒与硫酸反应的实验装置。在观察某一化学反应时,又是如何判断其反应速率的呢?经过我这样的提问,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还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与求知欲,他们迫切想要知道答案,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究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思考与探究问题,寻求测定反应速率的方法。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欲望就这样被我所提出的探究性问题所激发出来,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精神,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大潮中,高中老师应该把握好新课改所带来的机遇,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准确把握新课改的实际要求,认真处理课堂活动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重视学生的实验教育,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强化,实现预期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梅花.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8):64.
[2]励旭敏. 知识分类视野下共价键有效教学策略[D].宁波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