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年级班级文化建设策略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1月   作者:冉诗敏
[导读] 一年级的学生从幼稚园来到小学,对小学的生活充满新鲜感,但又觉得习惯不了,也会感到不习惯。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州小学校  重庆   冉诗敏 409899

摘要:一年级的学生从幼稚园来到小学,对小学的生活充满新鲜感,但又觉得习惯不了,也会感到不习惯。导致适应一时的困难;特别信任老师,尊重教师的行为、评价;对学习充满好奇,但注意力往往不集中,很难在课上专心听讲;喜欢与同学交流却不懂得礼貌;有做好学生的愿望,但往往由于不了解学校的常规,经常无意间做错东西。为了尽快使学生处于学习的状态,也为使学生身体发展的健康,班级的文化建设也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优秀班级文化对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能够营造出催人向上的心理氛围,成为班级学生发展的动力;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集体的力量,集体的希望,产生强烈的责任和荣誉感。优秀班级文化还具有规范性,起着调节的作用,影响学生行为。
关键词:班级文化;主人翁;集体;建设;策略
       一年级班级文化建设背景:
       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前到正式学习的转换阶段,他们既充满着对学习知识的渴望,但又还没有足够的自制力控制自己的行为习惯,导致很多时候,特别是在课堂中会不自主地影响上课氛围,从而影响学习效果。为了更好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也为了孩子们能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一年级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
        班级文化建设是当前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它不仅能同时起到持久、强烈的文化导向推动作用,而且它还能同时起到巨大的凝聚带动作用,使一年级的每个学生在刚刚进入小学校园后,就已经在不知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培育出自己的责任感和富有担当感的意识。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强迫性,是一种"润物无声"般的过程,快乐、自然,漫长、久远。
       班级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人们已经习惯了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精神上的价值。最终,集体意识是一群人达到的共同认识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英文名为 class culture ,它是社会团体的所有人或部分成员共同拥有的一种信念,价值观和态度的综合体。班级文化分为“软文化”、“硬文化”,班级的“硬文化”就是看得见、摸得到的物质文化,班级的“软文化”是班级的核心,也是最能体现班级个性、整个班级形象的内在因素,最终班级的优劣将取决于"软文化"是否健康。
        一年级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创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
        教室的卫生是班级文化环境建设的基石,干净的教室不仅可以给人愉悦的心情,更能给孩子们一个安心的学习环境。在平常的工作中,教师应时常教育学生要主动捡拾地上的垃圾,课桌、板凳要摆放整齐,扫帚、拖把等要及时放回工具箱,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就是这间教室的主人,教室就是自己的家。
        合理的教学布置也是班级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教室前黑板可以装订国旗,时刻提醒学生自己是中国人,要热爱祖国;黑板左边可放置一个书架,放上绘本(有拼音的)、故事书等,适合小朋友一年级的学生读物;教室两侧的墙可挂上名言警语,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等,这些不仅能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学到这些名言警语,还能刻时鞭策学生要脚踏实地、不断进步;教室后边的黑板报也很关键,可以每学期跟换一个黑板报主题,例如第一个学期的主题是"我是少先队员",让学生感受到主人翁的意识,感受权力和义务的意义,明白作为少先队员所应负的责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二、制定合理可行的班规班纪
        班规班纪是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监督机制班规班纪是学生文化的一个中坚力量,是良好的物质文化形成保证,也是学生精神文化形成的基础。


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内在的尺度,用来评价品德教育行为,从而让每个学生能够时刻提醒他们,并在规范的约束下自觉地限制自己的言谈举止。
        合理的班规班纪制度是保证班级发展的重要基础。班规班纪不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自上而下”,由班主任制定后强制给予学生去实施,而应“自下而上”,从学生讨论中产生,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是班规班纪的制定者,同时也是班规班纪的执行者,更是维护班规班纪的人。因此,在制定班纪时,应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加,广泛听取每个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再通过全班学生民主的投票表决,最终确定合理、可行的决案。只有如此,学生才会从心灵上认同所定的班规班级,从而将班级追求的目标内化到他们自己的追求目标上去,并以积极的态度执行。
        班规制定后,实行小组负责制,进行团体监督。把班级的学生划分成几个组,由小组成员来选举小组长,小组成员间相互监督,如有奖惩情况,报由小组长登记并加分、减分,每个学生的初始得分为一百,期末班主任对每个学生进行得分汇总,并给予得分前十的同学奖励。
        三、定期制定班级集体活动
        一个班是一个集体,学生是这个集体的一员。苏霍姆林斯基将集体视为一个“精神共同体”。它并非成员间的一种简单组合,而是成员间相互融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相当于“由成千上万条溪流汇合而成的江河”。也就是说,集体并非一般群体,它一旦形成,就具有比各成员相加更大的力量。集体活动是集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统一教学、统一考试不同,是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成长状况制定的,是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和价值观的外部活动,能够拓展学生的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集体活动对于班级的文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它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以此管理班级,达到和谐、融洽的教育环境。在集体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肯定学生,逐步增强学生自信心,这样既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又有益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一年级的学生缺乏集体意识,更缺乏群体荣誉感,通过集体活动,不仅能逐步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也能逐步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学生都可以融入到班集体里,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一部分,从而使整个班级的学生凝聚起来。
        四、教师做好带头作用
        一年级学生特别相信教师,老师在他们的心中像天使一样,老师讲的话就是真理,老师做的就是表率。老师要他们干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像军人服从命令一样。因此,教师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平时的言行举止,一定要经常提醒自己以身为则,给学生做一位好的示范者。
        教师的工作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发展,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所谓的“身正为范”。因此,教师可以在平时的工作中,让其他教师当参谋,制定工作体系,让他们进行监督,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每周对工作进行总结,并进行自我发现、自我反省,发现了自己做的好的一面,以后继续发扬;反省自己做得还不够好的方面,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改,尽量不要在以后犯同样的错误。
        总结:
        班级文化是一种课堂文化,好的课堂文化能使学生,尤其是对刚进入新校的一年级学生,能使他们迅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能使他们形成一种催人向上的心理氛围,成为学生和班级发展的动力;能使学生孕育信心、追求成功、乐于交流;能让学生感受对班级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感受集体要求与期望;能够调节、控制班级学生越轨的行为,引导他们走向学校规范的行为轨道,从而使整个班集体向好的方向发展。综上所诉,一年级班级文化的建设,对于一个班,特别是低年级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做好班级文化的建设,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和谐的氛围下,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钱亚春.关注班级文化建设,打造完美教室[J].小学生(数学实践),2016,(10).
[2]童燕梅.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和谐班集体[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4.
[3]叶薇芳.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2012,(08).
[4]郝展.浅谈一年级班级文化建设[J].新课程学习(小学),2009,(02).
[5]张学艳.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培养合格人才[N].天津教育报,20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