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机电一体化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研究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1月   作者:李治伯
[导读] 随着我国各项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制造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则需要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为制造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中铁十三局技师学院  吉林长春   李治伯 130102

摘要: 随着我国各项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制造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则需要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为制造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机电一体化专业每年为我国企业提供一大批技术型人才,为了更好的为企业提供德才兼备全面型人才,中职院校必须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本文主要从进行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思政改革的途径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课程思政;融合研究
        引言: 现阶段,国民系统对核心技术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这也就更加凸显出了制造业的重要地位。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国防建设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要将制造业实现由大变强的转变,为国家进一步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为此,则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支撑。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我国重要的技术性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为谁而培养人才是新时期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融合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1、符合全国中职院校思政会议的讲话精神
        自习近书总书记在全国中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 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 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这一要求以来,各大中职院校纷纷开展了从思 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系列改革。
        2、符合“工匠精神”的要求
        目前,我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随着《中国制造 2025》规划的提出,多位行业内最具权威的专家在“工匠精神”决定了产业的质量方面达成了共识,并且希望中职院校在实现与企业的合作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 神”。“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努力培养适应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工匠型人才,是各大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的光荣使命,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凸显办学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3、机电一体化行业人才的现状需求
        近五年对毕业生质量评价的调研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以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能力为最高,而组织协调能力、吃苦耐劳品质、工作安全意识、人文素养仍需加强。与实践动手能力相比,企业更关注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吃苦耐劳品质、工作责任心与职业道德、协调合作能力等职业素质。



        二、思政元素融合的途径
        1、对入校新生进行相关教育,设置思政教研室
        新生在入学之前,由于没有受到专业的学习,普遍存在对于所学知识不了解的现象,因此,在新生办理入学手续之后,中职院校需要对新生进行相关专业的内容介绍,对于机电一体化的学生来说,中职院校需要对他们进行专业人才需求、企业用人标准以及相关案例的介绍,使学生尽早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建立高效思政教育新模式,中职院校主要通过思政课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建立在自身课程改革的基础之上,思政课程的教师不应该局限于本专业的教师,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兴趣爱好选择少量其他专业的教师,并且设置好每个专业的思政教研室,以听课、进行课程内容的相关讨论等方式,参与到各个专业的建设活动中,实现与各专业课程的共同进步与发展,从而形成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
        2、注重课堂教学,挖掘思政元素
        机电一体化专业目前已开设了众多课程,比如机械制图、金工与电工,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这些课程的开设很大程度地提高了该专业学生的技术水平,想要实现机电一体化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然要在以上课程中充分发掘出“工匠精神”的思政元素。
        例如:在学习机械制图这项课程时,需要要求学生做好绘图与标注等任务,并且做好相关细节处理,争取做到精益求精。与此同时还要列举一些反面教材,从而强调出精益在制图与标注任务中的重要 意义。在对学生进行数控机床编程方面的专业考核时,要充分发挥中职院校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在参与考核的过程中保持诚信的态度,中职院校通过检查对刀的长度尺寸以及直径尺寸,从而对学生实行诚信考核。
        3、有机融入科学史,增强榜样示范作用
        专业课程中的自然学科原理是由学生不断演变发展而得来的产物,其也代表了科学家们不断调整、创新、实践的结果,其中涵盖了科学家们对科技的重视,对人性的关怀,进而为国家发展复兴、民族独立而不懈努力,因此科学史也能成为了人类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在专业课程中仅仅对科学原理进行传授,而忽视了科学史对学生的精神启发效果,那么便会因小而失大。在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共同发展的前提下,将社会主义理想科学家的努力、成就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能够培养学生对国家认同、对文化认同、对情感认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例如:在对学生讲解《电工学》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为学生讲解 我国在集成电路领域中的引领者黄敞专家,讲述其是如何为我国半导体学科发展而不懈努力的,并讲解其作出的贡献,让学生能够将其作为榜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民族责任感。
        结束语:
        简而言之,在中职院校内进行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任务,如何实现思政元素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有机融合这一问题引起了中职院校的高度关注。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大中职院校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必须要重视课堂教学,并将课堂教学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谢强.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以湖南生物机电职院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 (11):36-38.
[2]孙溢敏.高职院校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政教学的思路与对策— 以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神州,2019(29):59-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