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年代尺法的策略进行中考历史复习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1月   作者:刘娟
[导读] 中考历史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经常会在题目中设计一些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和驾驭史实的能力。教师可以在中考历史的复习课中,打破教材通史的体系,根据内容建立专题,便于学生串联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梳理历史的发展脉络。

水城区阿戛镇盐井中学  贵州省六盘水市   刘娟  553000

摘要:中考历史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经常会在题目中设计一些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和驾驭史实的能力。教师可以在中考历史的复习课中,打破教材通史的体系,根据内容建立专题,便于学生串联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梳理历史的发展脉络。年代尺的运用就是以时间轴线帮助学生梳理和记忆繁杂的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的发展规律,方便学生复习。
关键词:年代尺;中考历史;复习
        引言:初三历史知识多、任务重、时间紧,历史时间跨度大,很多学生在记忆历史知识时,常常出现记忆混淆的情况,导致在做题目时无法准确在大脑中提取信息,回答问题总是陷入张冠李戴的窘境,失分很可惜。教师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年代尺来复习,可以使知识形成体系,让学生很快理清知识线索,方便学生掌握庞杂的历史知识,提高复习的效率。
        一、理清历史的时间线索
        1、建立时间概念
        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知识前后具有时间发展的顺序性,无法随意更改事件的发生顺序,也无法任意增加某个历史时间段内发生的事件内容。时间性决定了历史学科的学习特点,必须要沿时间发展的顺序,理解事件发生的前后关联,弄清事件发展的前因后果。很多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最缺乏的就是时间的概念,总是以事件或人物为核心去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会发现学习效果并不好,做题的出错率很高。历史的大事件在他们的脑海里是散状分布的一个个点,并没有按照时间轴串成一条线,这就使得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是成绩却十分不理想。
        2、巧用年代尺
        年代尺是一个非常简便的工具,把古今中外任何一段时间内的历史,放在年代尺上进行比价和分析,都会系统地串联好知识,形成一张张知识的网络,而不是一个个分散的点,帮助学生克服历史学习的碎片化状态,形成自己的历史记忆轴线,帮助学生更好地达到历史复习的效果。比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开篇部分时,运用一张年代尺的图就可以串联起相关的知识点,形成清晰的时间顺序和事件的发展顺序。
        年代尺的上方是时间线索(具体年代),纵轴上呈现的是对应时间点发生的历史事件,在历史上的同一时间点上可能发生多个历史事件,学生在复习时只关注课本要求掌握的重大事件即可,不用做到全知全会,也不用把年代尺做成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复原图。根据年代尺,在复习时可以充分利用其线索功能,进行自我提问,帮助记忆相关的知识点,提高做题效率。如果题目给了一个年代尺,也要学会通过年代尺表现的信息,进行相关的题目分析,学会解读年代尺背后的含义,对于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综合题目的运用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梳理历史的发展脉络
        1、分析教材内容
        在初中历史部编版教材设置中,七年级上下册是中国古代史部分;八年级上下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部分;而九年级上下册则是世界历史内容。


纵观教材内容占比,其中中国历史占比大,内容多,知识体系繁杂,但是学生也相对熟悉,而世界历史内容更多,体系更庞杂,学生的历史复习任务可见是十分繁重的。还以中国近代史作为例子说明。
        2、解读年代尺
        年代尺的最大优点就是通过一张简单的图表,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逻辑线,从时代的大局中看待具体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事件的前后关系。认识历史事实相对容易,但是剖析历史背后的关系就是一个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了。鸦片战争为何发起?其结果如何?为什么又有第二次鸦片战争?两次鸦片战争之间有什么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反映出两次鸦片战争的联系如何?战争的兴起之后,国内掀起了各种救亡图存的运动,先由农民阶级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接着是清政府官员掀起了一系列的兴办军工业热潮,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洋务运动,这两个社会阶层的救亡运动分别是什么结果,其失败的根源是什么?沿着历史轴,可以清晰地看到,战争之后必有有救亡,或签订条约,结合当时的国情就能分析出很多规律。这些都是通过年代尺自己总结出得来的规律,不一定非得照搬书本的内容总结,解读的过程也利于学生整合信息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培养。
        三、探究历史的专题特点
        1、设置专题
        历史试卷中失分较多,学生普遍感到答题困难的题型就是材料解析,材料解析通常不是按照通史的素材进行题目设置,而往往以专题的形式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复习历史时,有必要进行专题的总结。专题的设置要以一个共同的主题为核心,囊括不同历史时代,甚至是不同国家的历史事件整理形成。因此,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整合能力及理解能力,这些都是历史学科素养的一部分。比如:古今中外经济制度、古今中外的改革、中国近代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等等。
        2、研究专题
        如果试题中出现将时间和历史事件综合考查,学生的头脑里往往感觉到混乱,这时如果在头脑里展开一张年代尺,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有序搜索,严谨分析,就可以找到时间和事件的交汇点,掌握历史发展的线索,从而形成清晰的答题思路,节省答题时间,提高做题效果。
        从西周的分封制开始到清朝结束,都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集中展示,地方政权与中央政权之间的关系始终不变,都是地方服从中央的统一的领导,中央集权随着收归地方权利的加强而加强,大权集中于中央,形成强大的皇权政治,是古代封建集权制的体现。在此基础上,历经各朝代,又有自己一些具有特色的地方,比如元代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军政事务的宣政院,清代新设立的机构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是清代的最高国家机关。
        四、结语
        历史知识虽然繁杂,但是不是无章可循,只要建立时间轴线,把握历史事件和主要人物,学习历史便可以事半功倍。学生要充分利用年代尺的复习方法,培养自己的历史分析能力和历史学科思维,不断实践绘制年代尺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自己提高复习的效果,提高中考历史成绩。
参考文献:
[1]吴琼.历史年表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初中历史教学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16.
[2] 编写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