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中高职衔接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9月   作者:黄靓
[导读] 在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愈发关注人才培养的质量,在这种情形下,很多学校都采用了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

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黄靓   404000

摘要:在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愈发关注人才培养的质量,在这种情形下,很多学校都采用了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也就是说,职业学校会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积极地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和教学进行结合,形成学校与企业为一体的办学模式。通过产教融合,可以有效地提高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此,本文就着重探讨在产教融合视域下中高职衔接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具体培养模式。
关键词:产教融合;中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
        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的应用频率越来越高,所以我国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当前各大职业院校尤其重视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培养,而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如果采用传统的办学模式,会导致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实际要求有所脱节,因此,当前高职院校需要从产教融合的角度来进行考虑,重新调整办学模式,有效地推动产教融合的顺利进行,培养出更具综合素质的计算机应用类人才。
        一、分析产教融合的优点
 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开始之后,许多院校发现了传统的单一式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有效地完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无法帮助人才更加快速地适应社会的要求。因此,当前某些高职院校开始尝试了产教融合这一全新的模式。通过产教融合,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在之前的人才培养阶段,学校主要是按照不同的课程要求来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教师没有考虑到自己所教授的内容是否是学生未来在社会中可以运用的内容,导致有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可能无法快速地融入企业。但是在采用产教融合模式之后,教师会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要求来制定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让学生能够满足企业的实质需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其次,通过产教融合,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虽然高职学校主要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但是学生在学校期间所接触到的主要是专业理论性知识,实践机会不够多。而在采用产教融合模式之后,不仅是学校围绕企业的需求来进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企业也会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在这种情形下,就能够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进行充分的融合,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二、产教融合视域下中高职衔接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基于产教融合的优势分析,下文将以计算机专业为例,论析关于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具体培养模式。
        (一)校企共同协商,确定科学人才培养模式
 在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在培养计算机人才时必须要考虑到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的实际需求。因此,当前高职院校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时,不能够仅从学校的角度考虑,需要和企业进行对接,共同协商,从学校的发展以及企业的发展两方面来进行综合分析。比如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关于计算机网络以及程序设计等的基础知识,同时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比如他们不仅需要熟练地运用不同的计算机软件,还需要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常见的计算机问题或者是网络故障。除此之外,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拥有强烈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能够结合不同的计算机问题提出全新的解决方案。


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就可以围绕着以上几点目标来制定更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具备更为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二)校企共同配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实现产教的深度融合,在当前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和企业需要进行协调,采用共同培养的模式来提升当前的人才培养质量。比如高职院校和企业可以进行分工,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接受的是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夯实学生的计算机功底,在完成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后,学校会集中性地对学生进行考核,确定学生达到了当前的专业标准。在达到标准之后,学校就可以将这些学生送到企业的实践基地之中,让学生能够参与具体的计算机实践活动之中,在实践的阶段来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硬实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到不同企业的岗位需求,让他们能够结合企业的现实问题来思考更加有效的解决对策,有效提升学生对于岗位的适应能力。不仅如此,在学生到企业完成实习、实践之后,他们的应用能力不仅能够得到提升,而且学生也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自己的计算机学习问题来展开深入的研究,选择合适的优化路径,有效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提前制定标准,为学生提供就业保障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让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到合适的岗位进行就业。因此,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提前和企业进行沟通和协商,制定完整的人才接纳标准。比如学校完全是严格按照企业的需求来进行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的,所以在学生就业之前,学校可以让企业提出一个更为清晰的用人标准,然后在学生就业之前,让企业来对学生进行一个能力测评以及综合面试,确定学生的实际水平,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其划分合理的职位。当学生在取得国家规定的毕业证书之后,就可以直接进入到企业工作。同时,针对于一些在企业实习阶段取得良好表现的学生,企业也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或者是给予相应的优先择岗权利。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提供更为明显的就业保障,让他们能够在毕业之后能够拥有更为广阔的职业上升空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模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通过这一方式,能够提升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但是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还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些学校并没有实现产教的深度融合。因此,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学校需要结合专业的特色和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综合的考虑,搭建更为完整的合作体系,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实现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的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卿琳.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的实践[J]. 现代职业教育, 2020, No.225(51):212-213.
[2] 丁丽、王景兰、马健. 中高职衔接视域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0, No.64(04):54-56.
[3]宁玉丹.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数字化用户, 2019, 025(029):2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