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舞蹈教学的路径及模式探索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9月   作者:陈茂玉
[导读] 与其他课程相比,舞蹈教学似乎与思政教育有着天然的壁垒,然而随着课程思政教育概念的提出,学科、课程之间的功能壁垒被完全突破,舞蹈课堂也成为思政化教育的载体。

淄博市技师学院      陈茂玉

摘要:与其他课程相比,舞蹈教学似乎与思政教育有着天然的壁垒,然而随着课程思政教育概念的提出,学科、课程之间的功能壁垒被完全突破,舞蹈课堂也成为思政化教育的载体。目前,有关于思政与舞蹈教学之间的教学资料较少,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难以把握舞蹈与思政教育的平衡,对此,本文以“课程思政融入舞蹈教学的路径及模式探索”为题,为提高艺术课堂思政化内涵,探索舞蹈教学新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思政课程;舞蹈教学;思政教育概念
        引言:“课程思政”是现代新兴的一种教育理念,旨在将课程内涵思政化,打破课程与学科之间的壁垒。舞蹈作为兼顾艺术意识形态与身体锻炼的课程,不仅具有着艺术类课程普遍的艺术形态属性,更兼具美育、体育的教育职能。对此,舞蹈教师借助“课程思政”概念,利用舞蹈教学作为实施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化、层次化、深入化,最终达到艺术与思想并行,美感与形态并重的协同育人目的。
        一、浅析舞蹈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构成
        (一)历史构成
        一般来说,舞蹈既是一种消遣也是一种艺术,是人们日常生产中对美的需求的体现,大部分舞蹈作品都是以表达自身情感为主,然而,也有大型的、专业的舞蹈节目是为庆祝、纪念或揭示某些特定历史事件、传统习俗所创作的,比如我国《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带有反封建的革命红色思想,也有《兰陵王破阵曲(民族舞)》、《秦王破阵乐(编舞)》等传统艺术文化精髓,更有《雀之灵》、《千手观音》等用现代演绎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有一部分是具有相当的思想政治教育意味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长期以来不断进步的美学意蕴与哲学思想,而思政教育也恰恰是不断进步的。
        (二)致虚守静
        从舞蹈的本质来看,舞蹈就是一门肢体语言,是舞者们用身体姿态配合各种肢体动作完成的艺术,音乐、节拍与剧情都只是舞蹈的点缀,舞蹈本身就是一切艺术语言、一切情感表达的母亲,多元化的表达特色赋予了舞蹈极高的社会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舞蹈也必然能够与思政教育起到协同育人的作用[1]。在我校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会要求学生们在起舞前感受精神的宁静,在起舞时感受情绪的悦动与肌肉的动作,当学生将静与动融为一体时,学生的感观被无限放大,鸟的鸣叫、大雁飞翔的痕迹、蝴蝶的轻灵,这种客观的、美的事实存在给予了生物独特性,也荡涤了学生的心灵,而这种思想,恰恰是与思政教育物质观相一致的。
        二、当前课程思政融入舞蹈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没有形成具体完整的“舞蹈-思政”教育体系
        虽然舞蹈教学与思政教育十分契合,然而在当前,以舞蹈为表以思政为里的教学体系还没有形成,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其它学科同向同行之后[2],诸多学校才开始尝试艺术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与其他学科融合进展相比,舞蹈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相对困难,对于舞蹈教学而言,思政教育理论难以融合到日常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是以抬手、抬腿等动作练习为主,鲜少有学生会对零散的舞蹈理论课程感兴趣,因此,舞蹈教学虽然与思政教育在共同元素构成上具有相当的优势,但由于教育体系的不完整,教师难以在舞蹈教学中展开思政教育,同时,也有不少学生缺乏对思政教育的正确认知。
        (二)“舞蹈-思政”教育观念的失衡
        现如今,在大部分舞蹈教师的教学观念中,舞蹈是“苦功夫”,是需要学生不断努力、反复练习的课程,然而在对待思政教育理论学习时,即便部分舞蹈教师没有明确表示,但仍然可以从排课表与学生表现的反应中看出,教师与学生都表现出了一种怠慢消极的情绪。这种重专业技能、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的现象,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教师“舞蹈-思政”教育观念的失衡所导致的,舞蹈教师受到自身知识和经验的局限,对理论课程带有相当的偏见,这种思想感染了学生,使得学生也随之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
        三、课程思政融入舞蹈教学新模式的有效实现途径
        (一)构建“舞蹈-思政”教育体系
        从目前已取得的成果来看,虽然思政教育不断突破学科壁垒,与高校专业课、义务教育语数英等学科融合良好,然而在与艺术类的融合过程中,却始终进展缓慢。课程是教学展开的基础依据,因此,完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评价制度,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大纲中,推广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梳理舞蹈教学中的相关课程,通过修订教材,让舞蹈知识与思政教育理念相切合,通过完善教学设计,让思政教育真正融入到舞蹈课程中去,才能真正有效构建“舞蹈-思政”教育体系的骨架。
        (二)树立“舞蹈-思政”教育观念
在舞蹈专业中,教师与学生更接近于传统意义上的师徒概念,这使得舞蹈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十分重视“传统”与“前辈”。对此,学校在引导舞蹈教师树立“舞蹈-思政”教育观念时,可以选择德艺双馨的老前辈进行讲解,让舞蹈教师从“师”变成“徒”,降低舞蹈教师的权威性,让舞蹈教师学会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教育,从而有效提高舞蹈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与教学理念水平。除此之外,舞蹈教师还可以主动地定期定量参与思想培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学方法,结合自身的教学研究改进教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舞蹈教学分类多种多样,从民族舞到芭蕾舞,从独舞到群体舞,既有阳春白雪的舞蹈剧,也有下里巴人的广场舞,舞蹈是一种包含人类诸多情感的肢体表达方式,因此,通过舞蹈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感染性与宽泛性。
参考文献:
[1]朝日雅. 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
[2]郝淼. 增强高校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